15版 發現新台幣之前
勿忘水災重創林邊教訓
龍膽石斑是全世界體型最大的石斑魚,最大可重達2、300公斤,堪稱石斑之王,為石斑中的珍品。被養殖界視為大哥大的龍膽石斑,一尾動不動就有20-30台斤,牠的高經濟價值,簡直就是水裡的黃金,這更讓養殖戶發現新台幣,讓台灣漁民在漁業技術發展之下,突破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在魚塭裡養殖成功。龍膽石斑的養殖技術是台灣的驕傲,從8公分的小魚苗,在一年間可長到2、3斤,第二年即可長到15斤,第3年又再長大一倍,養殖的龍膽石斑愈大愈好吃,80%外銷香港、大陸、日本,每公斤身價500-1200元。總統馬英九說要讓台灣的石斑魚產值從現在的1年35億元倍增到70億元,漁業署要將石斑魚列入精緻農業發展方案,將積極辦理石斑魚產值倍增計畫,可是學者和養殖業者卻不希望政府冒然擴大產值,因為量產後一定會造成供過於求,況且市場上還有大陸和其他國的競爭,不應重蹈一窩蜂養殖,導致水源污染、感染不明病毒,這些都隨時讓石斑養殖產業一夕崩盤,政府更不能應簽訂ECFA而忽略台灣能承受的力度,去年莫拉克風災屏東縣林邊鄉養殖區重創,漁業損失高達17.56億元,提高漁民收益固然可喜但也應該是量力而為,顧此失彼恐讓德政變煉獄。
龍膽石斑養殖戶揹債度日
在屏東沿海養殖區的高產值大宗「龍膽石斑」為例,莫拉克風災中,大水帶來大量泥沙淤積、沖毀養殖魚塭,全台1500百公頃石斑魚塭僅一成倖免於難,魚苗主要養殖地屏東佳冬、林邊鄉兩鄉更是五百公頃魚塭全毀,平均每公頃受損1000萬元(含設備與獲利)。石斑養殖是高風險、高投資產業,一萬尾中若有三成能存活「就算不錯了」;石斑魚每公斤成本至少要140元,漁民多半得靠抵押貸款才能「玩得起」,政府在風災補助中,清淤消毒補助約5.6萬元,每公頃復養補助費用為11.5萬元,確定復養後再補助5.75萬元,已順利獲得復養貸款額度的養殖戶,每公頃最高貸到300萬元,和原先銀行允諾額度最高800萬元(7年期)有相當大落差,養殖戶扣除風災平均損失,財務缺口至少要揹債680萬元。而且龍膽石斑的復養期約2至3年,這段其間養殖戶可以說是勒緊褲帶在過日子。
上海世博會開幕當天,媒體報導有70噸台灣石斑魚銷到大陸。石斑魚業者看好大陸市場,評估它每年成長20%。兩岸業者也深知鮮活石斑魚在大陸是餐廳的高檔食材,也是高檔禮物。大陸需求量增加,台灣產地價格也跟著上揚,尤其生產量少的龍膽石斑魚價格更高,2台斤重在大陸賣到新台幣4000元。
應探訪大陸漁業養殖市場
漁業署樂觀認為活魚運搬船開放直航至大陸福建省東山銅陵等11處港口,銷售範圍已可涵蓋大陸華南地區之重要城市,運搬時間(以上海為例)可由48小時縮短至21小時,運搬成本由122-130萬元減少至90萬元,魚體耗損率由10%降低至5%,從而我活石斑魚外銷需求及競爭力大增,近期更因世博因素,台灣漁民之活石斑池邊交貨魚價已大幅自每公斤250元漲至400元以上,今後如再加上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將石斑魚列入早收清單而免除關稅,將可進一步降低成本,對大陸市場之開拓更為有利,對運銷商及養殖漁民更是直接受惠。對於漁業署樂觀的評,仍有漁業界人士抱持不同看法和隱憂,建議政府應派員到對岸實地探察當地漁業養殖的情況,再提出有計畫的評估報告供養殖戶參考,如果毫無限制擴大石斑魚養殖,對市場機制造成衝擊,屆時後果不堪設想。
對岸以小雜魚取代飼料
據商透露,大陸石斑魚的養殖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和海南五省區的沿海。當地養殖業者和學者一直在致力石斑魚營養需求的研究,都認為減少飼料資源的浪費及其對海水養殖區域環境污染,是促進海水養殖健康持續發展重要因素。因此在海南島有養殖業者寧餵高成本的冰鮮小雜魚,也有飼料廠專門在嘗試石斑魚飼料的生產和推廣,希望解決目前海水養殖石斑魚人工配合飼料問題。大陸養殖業者之所以敢投入這麼大的成本,是因為石斑魚的價格越賣越高,5年以前,石斑魚一斤(10兩)只能賣20多元(人民幣),但當地的養殖戶以健康的小雜魚餵食法讓石斑魚價格翻了近2倍,台商表示,大陸業者尚且意識到病毒、水質帶來的危機感。反觀,台灣佔盡季節和養殖技術的優勢,對大陸的來勢洶洶更應有所警惕。
短視近利最易全軍覆
野生的石斑魚主要分佈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溫暖的海域,全球有400多個品種,它們喜歡吃魚蝦蟹等鮮活的海產品,大陸養殖業者懂得投其所好,但仍受限氣候,因為石斑魚在溫度10℃下就無法存活,這也是大陸業者無法和台灣競爭的原因之一。
台灣養殖業者擁有先天優勢,千萬不可短視近利,養殖石斑魚有其技術和風險,尤其大陸養殖業千方百計透過很多方法想取得台灣養殖技術,政府當局更應儘早成立和規劃養殖專區,莫讓業者隨便投入,破壞養殖環境。當年台灣養殖泰國蝦就是在一窩蜂情況下,病毒感染全台灣的泰國蝦養殖場,蝦農怎麼養怎麼死,最後是全軍覆。
擴大養殖區危機的開始
台灣地小人疇,總統馬英九說要讓台灣的石斑魚產值倍增到70億元,想想台灣發展石斑養殖已多達20年,才有今天「石斑王國」的美譽,產值如何一下子跳到70億元,這種變相鼓勵方式實在有欠周延,而漁業署更不該拍馬逢迎。擴大產值就是擴大養殖區,漁業署在推動前是否作足功課?是否已選定適合的養殖區域,對水質、氣候等是否已作分析研究?在政府未明確規範前,屏東擁11公頃養殖池的「石斑大王」戴昆財已著手擴建養殖場,試想其他石斑養殖戶又豈會聞風不動,這不正代表危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