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錄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好站相連
人氣608
tough-guy - 很角色週報207期 | 2016-11-06 14:26:08|

吉縣壺口瀑布 秋風彩虹通天

   壯麗的景色和數千年文明 傳說史前「三皇時代」的「媧皇」遺骨

   前言:臨汾市吉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的呂梁山南端、黃河中游東岸,屬於黃土高原的殘垣溝壑區。全縣面積1777平方公里,人口約11萬人,轄3鎮、5鄉、79個行政區。

    【本報綜合報導】吉縣境內有舉世聞名的黃河壺 口瀑布、抗戰時期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和山西省政府 所在地舊址克難坡、2001 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 的柿子灘古人類遺址、北魏隋唐等歷代摩崖石刻、相 傳人類始祖創造婚育文明的人祖山等眾多自然人文景 觀。

   壺口瀑布濤聲震天

   壺口瀑布,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西臨陝 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為兩省共有旅遊景區。濤 聲震天、景色壯麗的黃河奇觀,也是大陸第二大瀑 布。「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代著 名詩人李白勾畫出大河奔流的壯闊。千百年來,遊人 絡繹不絕。 當滔滔河水從300 多公尺緊縮到只剩下約30 公尺 的「龍槽」,傾注如壺口,形成極為壯觀的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落差約30 公尺,最大瀑面達3 萬平方公尺。 每當陣陣秋風吹過,常有彩虹出現,名為「壺口秋 風」,尤其在春秋二季,大浪奔騰咆哮而下,以翻江 倒海之勢,飛流而下,更是「水底有龍掀巨浪,岸旁 無雨掛彩虹」,陽光下引導出「彩虹通天」的美景。 黃河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是中國唯一的潛伏式、 移動式的瀑布、四季景色各異變化無常的瀑布、 蘊涵豐富文化內涵的瀑布。壺口瀑布不同的季 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水流有著夢幻般的變 化,形成了奇絕壯觀的八大景觀:「煙從水底升,船 在旱地行,未霽彩虹舞,晴空雨濛濛,旱天鳴驚雷, 危岩掛冰峰,海立千山飛,十里走蛟龍。

   人祖山發現「皇帝遺骨」

   人祖山是以山頂祭祀人祖女媧和伏羲的廟宇而命名 的名山,主峰位於吉縣縣城西北30 公里處,建在海 拔高度1742.42 公尺的人祖山主峰之巔。院內有伏羲 殿、媧皇宮、地藏殿、唐代石碑等;媧皇宮懸崖下之 伏羲岩建有十八羅漢廊,山壁嵌入十八羅漢浮雕;依 山壁刻題,建小廟一座,內奉玄武、觀音。其中人祖 廟建有「媧皇宮」和「伏羲皇帝正廟」,有戰國、漢 唐、宋元、明清等時期遺物。女媧塑像下的一個木盒 內曾發現明代人們認為的「皇帝遺骨」。 根據北京大學C14 同位素測年,成人頭骨為6200 年前的測定結論,以及明代當地人的墨書題記,在 山西吉縣人祖山媧皇宮女媧塑像下發現的「皇帝遺 骨」,可能屬於傳說中史前「三皇時代」的「媧皇」 遺骨。

   吉縣蘋果 農業金字招牌

   吉縣不但有壯麗的景色和數千年文明,這裡更有名 滿大陸色澤艷麗口味香甜的蘋果。在果農和合作社及 食品公司合作下,從新鮮的現採蘋果,到農家樂裡的 蘋果菜宴,再到加工果汁,獲獎無數的蘋果已成為吉 縣農業的金字招牌。 吉縣海拔高、溫差大、光照足、無霜期長,被大陸 農業部認定為是蘋果最優的生長區,全縣種植蘋果面 積27 萬畝,年產量達15 萬噸。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 了吉縣蘋果果型端正、果面光潔、著色鮮艷、酸甜適 中、綠色無公害的優良品質,已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和 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並獲得中國農博會蘋果類唯一金 獎等多項大獎,也被命名為「中國蘋果之鄉」。 從吉縣市區向東城鄉行駛,黃土高園上一望無際 是粉紅漸熟透的蘋果,點綴在萬頃綠葉間,甚是好 看。「全鄉蘋果面積有2 萬畝,占了耕總面地面積 的92.3%,是全縣優質蘋果的主要產區。」東城鄉長 葛根朝表示,此地種植蘋果已近40 年,過去都是農 民「單打獨鬥」,單位產量低且農民收益少;但近年 來由政府提供技術等多面向輔導,雖然果園裡的蘋果 密植度低了,但單位產量卻更高,農民也有了更佳收 益,人均蘋果收入8000 元。 農民說,蘋果在吉縣如今不但已有加工廠收購製 成果汁飲料,更推出一條龍觀光旅遊,走進了鄉村的 農家樂餐廳,從蘋果拔絲、蒸蘋果、涼拌蘋果等蘋果 宴料理,不但豐富了蘋果產業,也讓遊客體驗不同風 味。

   臨汾吉縣 扭秧歌

   秧歌舞又稱扭秧歌,是中國北方漢族民間喜聞樂 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 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於農業生產勞動。每年春耕 時,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一起到田裡插秧,一 人敲起大鼓,鼓聲一響,「群歌競作,彌日不絕」, 稱之為「秧歌」。它後來發展成舞蹈和戲劇表演的形 式,流行於中國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扭秧歌因流傳地區不同,又有陝北秧歌、晉北秧 歌、東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 和鼓子秧歌等。這種秧歌各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一 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綢等起 舞。 在表演形式上,開始和結束為大場,中間穿插小 場。大場為變換隊形的集體舞,小場是兩三人表演 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有的地區將 高蹺、旱船、竹馬燈、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稱秧歌。另 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 舞,可見扭秧歌對古代漢族勞動人民來說是多麼重 要。

add to Twitter add to Plurk add to FaceBook

新聞搜尋
Copyright by Toughguy.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