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黃河第一灣 暢遊石樓風光
「一山、一灣、一園」進軍觀光產業試金石
前言: 石樓縣隸屬于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 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 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縣人民政府駐靈泉鎮。2012 年下轄4 鎮5 鄉134 個行政村, 總人口11.3 萬人(2014 年),總面積1808 平方千米。
【本報綜合報導】女媧、姜子牙、李自成,這些 歷史人物,將扮演山西呂梁市石樓縣推動旅遊的重要 推手,透過傳說和歷史典故,結合「天下黃河第一 灣」、「通天山」等自然景觀,石樓文物旅遊局局長 曹哲源表示,「一山、一灣、一園」將成為石樓進軍 觀光產業的第一步。 一山指的是相傳女媧煉石補天的「通天山」;一灣, 是黃河99 道灣中,第一道也是弧度最美的「天下黃 河第一灣」;一園,則指為毛澤東在石樓留村寫下「一 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 流人物,還看今朝」這首《沁園春.雪》之處。
馬家畔成最佳觀賞點
在山西呂梁石樓縣辛關鎮有一處河灣,號稱天下第 一灣。這裡的地理位置,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 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 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 辛關鎮的村民稱這裡為子宮灣,也象徵著孕育了中 華兒女的地方,入灣處至出灣處水流總距離為8000 公尺。灣內陸地以入灣與出灣處最窄,僅為700 米, 最寬處為1700 米,最高處與水面垂直距離為196 公 尺。石樓關辛鎮馬家畔是「天下黃河第一灣」最佳觀 賞點,遠窄近寬、遠低近高,水流酷似360°的圓圈。 若從高處俯視,該彎西窄東寬、尾部圓滿,宛如葫蘆 狀,兩面基本對稱。山體極像一個悠然自得的神龜, 山上棗林密布,黃綠相間,極其雅美。
建設保持自然原生態
「未來下游新建水庫完成,第一灣的黃河水位將上 提40 公尺,氣勢會更好。」曹哲源說,預計修建五 星級窯洞旅館,重修古棧道。 「保持自然原生態,是石樓堅持的原則。」不管黃 河第一灣或其它景點都一樣,不允許破壞自然生態, 之前有開發商提案從半島上搭建跨黃河纜車,直接被 請回。
通天山祕境美景
通天山位在石樓龍交鄉,龍交鄉黨委書記郭水東表 示,除了生態自然原始,山中還有窟龍古道、南天門、 女媧煉石補天處等傳說景點,充滿觀光商機。
窟龍古道東出各縣
郭水東任內3 年登過棋盤山、通天山、黃雲山共 80 多次。他說,窟龍古道是古人東出各縣之路,途 中有大馬坪,昔日是養馬場、古戰場。相傳呂洞賓 與尉遲恭在石樓縣東與交口、中陽交界處的龍交鄉 王家溝村的一座山下過棋,留有棋盤遺跡得名,當 地人就把石樓山稱做棋盤山又名黃雲山。 從大馬坪古道矗立一座天然石拱門「南天門」, 古人形容此境「雪後穿崗,若登瑤台」,從洞口望出, 只能見天不見地,猶如置身天庭。郭水東說,洞內 豎插大小樹枝,是路過者的習俗,代表「頂天立地」。 南天門左側有石階通往天際,相傳是女媧煉石補 天之處,往旁小路繞走約50 公尺,石洞隱藏樹叢中, 傳鬼谷子曾在此洞修練,有清代「施雨洞」石碑, 是百姓祈雨的祭地,若見洞內滴水意味有雨將至。 石樓縣除了近幾年開發各地旅遊景點外,也在環 境保護下做足了功夫。種植了許多松樹,經濟林多 是種植棗林與核桃,紅棗年收產量3000 萬公斤、核 桃產量500 萬公斤,每年兩種產值將近1 億6 千萬 元人民幣,也帶動了石樓縣農業發展。
廟宇古蹟拚亮點
石樓廟宇多是古蹟,興東坦村東岳廟的宋代建築 結構和清朝大壁畫、后土聖母廟的元代戲台,都 被列為大陸國家保護文物;香火鼎盛的仁泉寺,明 朝晚年戲台壁畫也是一絕。 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嶽泰山神(東獄大 帝)的生日,東岳廟祭拜掌管生死的東獄大帝,是姜 子牙封神榜中的黃飛虎,經石樓官方考據姜子牙是 在地人,封神時因忘了自封,後來相關神祉所建之 廟,屋頂都設有供奉姜子牙的小廟,意味眾神迴避, 這段傳說也為此東岳廟增添傳奇。 以生兒育女靈驗出名的后土聖母廟,位於山西石 樓縣城西40 公里的前山鄉張家河村西南2.5 公里的 殿山半山梁上。有兩個亮點,一是戲台,一是懸塑。 廟中有中國保存最好且最小的元代 戲台,管理員郝永志說,小時 候戲台還唱戲,空間不夠,得 用木板搭台架。雖然廟宇十分 偏僻,路不好走,但農曆3 月 15 日娘娘生日廟會,人潮總 把這座深山古廟擠爆。 說到人氣,祭拜龍王的 仁泉寺堪稱第一。寺建於 明朝萬歷年間,廟會 時有鄰近5 百 里香客湧入,可達 10 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