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陶瓷史上,天目釉瓷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而聞名於世,八百年之後的今天,經過研發和創新後的天目系列新品更是在陶瓷藝術領域一支獨秀。而在著名陶瓷藝術大師張桂維的手下,土、釉、火完美地融匯在他的每一件作品上......
「燒製天目茶碗的境界,就好比探索宇宙星空。」這是張桂維對天目釉的內心感受。日復一日,固守浩瀚無盡的黑釉底光點中,用不斷鑽研的燒製技術、百折不的感悟心法,幾許天賜的運氣及機緣,解開千年密碼燒製出金彤油滴、金曜油滴、銀輝油滴、金絲兔毫、藍毫天目、麁相天目等一系列天目精品。
天目釉一詞源自浙江的天目山,在宋代時到中國學佛的佛教僧侶帶回日本後深受歡迎而以之命名。天目釉之所名貴,是因為它僅僅以鐵為發色,燒製出來的作品卻可以呈現多種色彩,並且每一件的紋路都是在高溫燒製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一無二無法複製,有著「入窯一彩,出窯萬千」的讚譽。
泛亮光影的呼喚
張桂維的天目釉燒製因緣,是在30年前他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時親睹當時的釉藥老師也是國寶級陶藝大師吳毓棠教授的油滴天目作品,那一款入眼釉色是黑底褐色圓點的古樸形制茶碗,其泛亮的光影不斷地向他發出迷惑般的邀約,初見、入迷、一發不可收,並在他的心底埋下一顆天目釉的種子。
張桂越退伍之後曾在陶瓷工廠工作,除了拉胚技術的磨練之外,種在他心底的那熟種子也漸漸發芽,他開始著手研發天目釉,初期的摸索是艱辛的,幾年的時間並無太大進展,後來又從事陶瓷產品設計工作,當時每設計一款造型,開發與打樣的時程約需半年,好不容易將成品呈現在商展,卻被外國貿易商仿製,在這個經驗教訓下,張桂維萌生一個念頭:造型易仿,釉色難仿,他毅然決然辭去陶瓷設計工作,在自家成立個人工作室,專心致志研發天目釉,他誓言要燒出一種釉色是給你配方你也燒不出來的天目釉。
張桂維深知夢想若不努力與堅持,不啻是黃梁一夢罷了,自從辭去工作之後也是現實經濟考驗的開始,幸運的是在2004年遇到生命中的貴人,三多立建設公司李政哲董事長,現在是OISCA理事長,也是他高中的學長,為了幫助他,訂了200組的天目杯贈送客戶,等於是贊助張桂維研發天目釉的資金,天目釉的燒成機率是很低的,為了如期交付1200個天目杯,大約燒毀了三千個,他一窯一窯的燒製並不斷修正配方與火侯控制,最終成功燒出斑點圓潤油亮幾可仿宋的銀油滴。
路漫漫其求遠兮 上下求索為天目
張桂維自小就對文史哲學領域極感興趣,尤其在大專期間閱讀了許多中外哲學論說,這對他的個人心性琢磨極有助益,近十年他研讀中國易經與老莊學說也對他在陶藝燒製境界產生了深遠影響。2004年之後,經過無數次配方調整與火侯調控,燒毀不知多少作品,直到2010年,張桂維從中國太極陰陽圖中悟出了火侯調控的方法,太極圖的陰陽雙生共濟道理恰恰與燒窯中的氧化與還原火候相通,他以極陽抱陰,極陰守陽的概念來控制窯,終於燒製出金彤油滴,在當時這種光澤的油滴屬舉世首見,不久就被美國波士頓一個國際性茶碗博覽會邀請參展,從此開啟了張桂維連續每年受邀至歐美各國展覽與演講。
而燒製出金彤油滴後,張桂維並未因此自滿,他深知在天目釉追求道上,還有很多未知的可能性待他去發掘,所以他起心動念繼續實驗,致求能讓作品更上一層樓,如此反覆修正微調配方與火侯等變數下,他發現相同的配方在不同的火候調控竟然可以燒製出金曜油滴、玫瑰金油滴、紫金油滴,甚至帶有珍珠光澤的銀油滴也是以相同配方純鐵發色而燒成。張桂維研讀陶瓷史中對於宋代著名書畫家黃庭堅寫的一首詩中道:「兔毫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的意境中想像到底是什麼樣的金絲兔毫?陶瓷文獻或者是世界各大博物館都從未見過真正的金絲兔毫傳世,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張桂維又繼續朝著不計成本的研發之路孤獨前進,在之後的五年中,幾經無數次實驗失敗,他一再想著到底少了什麼?一直困擾著他,東添西加一事無成,有一天,張桂維突然靈光一現,為何一直執迷“少了什麼?”的盲點,應該反向思考 “多了什麼?”才是啊!他悟出“捨得”之道後,開始以漸退減法展開“逆向工程”實驗,於在2015年5月間成功燒製出金絲兔毫寶碗,並且在同年6月與11月陸續成功敲開大英博物館與英國V&A國家博物館窄門,正式典藏張桂維的金絲兔毫與金曜油滴作品。英國工藝界極富盛名的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國家博物館,簡稱V&A國家博物館,為第一屆萬國博覽會時因應工藝美術品展覽所需而興建,萬博會後,此博物館即成為當代相關領域工藝品收藏展覽聖地,雖然該館已收有宋代的油滴天目古物,但因張桂維的作品燒製出如建窯的鷓鴣斑,最重要的是他從傳統創新古所沒有的金色油滴,每一顆油滴立面都大而分明,且呈虹膜光澤般的鏡面反射,被博物館陶瓷專家們譽為當代罕見,另金絲兔毫毛理流暢分明,光影流轉柔亮,亦獲館方極高評價,從2016年起,張桂的金曜油滴天目茶碗已獲館方公開常態展示於該館的中國陶瓷展區以供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參觀。
物本天成 莫忘初心
其實早在2014、15年立故宮博物院邀集多位陶瓷專家歷經一年多的嚴格審核一致通過,已二度典藏張桂維的金曜油滴與銀輝油滴作品,而中國西安法門寺珍寶館也在2014年8月打破一千多年只收古物的傳統,首度典藏張桂維的玫瑰金油滴與銀輝油滴二件茶碗作品。這些博物館收藏等級的精品,並非每次燒窯都能成功燒出,有些精品需要連續燒好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偶得其一,其燒成率之低,讓張桂維感嘆自己在天目釉領域專業度的不足,只能感恩嘆道:雖妙手造物,偶得天助也。
張桂維認為,一件好的作品無須多加說明,作品本身會說話,會吸引人的眼光,會讓人莫名感動,有緣、有心觀賞者會因個人的興味而親炙探索,眼神碰觸的剎那,即是對話的開端,一種無形有質的交流於焉而生。張桂維記得幾年前北京有人收藏他的金曜油滴小盞,賞玩之餘內心想著作者是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燒製出如此精品?不由得流下感動之淚,甚至將小盞送去寺廟開光禮敬。
那種人與物透過交流接觸而生的感動真令人深刻。而他本身也曾有這樣的感動經驗,2011年時他受邀至美國波士頓參展期間,適逢位於華盛頓dc的弗瑞爾博物館展出12世紀絲路文物,宋代的建盞是他關注的重點,他預先與館方人員洽詢能否參觀該館未展出的建盞,很幸運地館方欣然答應讓他進入該館研究室,親自上手近距離觀看,當張桂維雙手捧起一件銀色珍珠光澤兔毫茶碗時,竟然感覺有一股電流從手心竄流至頭頂全身汗毛豎起,眼淚在眼眶裡打,這就是如此真實且莫名的感動!
張桂維領會到天目茶碗呈現的深邃星空現象光,光影流轉幻映,直如宋代理學闡明的“明心見性”“法天自然”等境界,透過茶碗展示圓潤班爛、條理分明的絲滑、晶瑩剔透的光紋,感悟初定靜安慮得的內省思維,而這種知覺會將人引領至一種平靜、純淨的祥和。
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縱橫時空軸線上,張桂維以堅定而著的心志研製天目釉精品,算是小有所成,卻也不敢懈怠與自傲。他的作品更注重格調,講求意境,追求造型線條的柔美與完美比例,將傳統神韻與現代品味恰當好處地融合。
摘自國際產業精神文化促進會
中華民國總會 中華季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