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錄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好站相連

中央山脈。 (圖/維基百科)

 台灣,它很早的名字叫「美麗島」,400年前,葡萄牙人初見台灣島時,因風景優美取名。

 軍事上,台灣是戰略咽喉;經濟上,台灣是黃金生命線;更是中國雄雞踏足太平洋的「前腳掌」。地理上,台灣與中國大陸曾連為一體。1.92億年前,頻繁地震和地殼擠壓,台灣一點點被拱高,冒出海面。約1200萬年前,兩岸分離,台灣西部大陸架下沉,被填成海峽。這一升一降誕生了今天的台灣。
 中央五大山脈將島嶼一分為二,切割成70%高山丘陵,30%平原。論高山密度,台灣世界第一,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有268座,台灣第一高峰玉山,海拔3952米,比日本富士山、四川峨眉山還高出幾百米。
 由於高山極密、落差極大,幾千米狹窄空間內折疊了極為複雜多樣的地貌和物種,山脈褶皺,多隱秘峽谷。世界上少有像台灣這般經濟發達卻同時生態極好的島嶼,森林覆蓋率高達50%。中央山脈攔截太平洋的水汽形成豐富降雨,雨水匯集溪流,順山勢流下,潤澤繁茂的植被。
 台灣生態環境一度遭到嚴重毀壞,尤其是日本殖民時期和國民黨退據台灣早期,為了製造樟腦,180萬株古樟樹砍伐殆盡;為了出口鹿皮,島上野生梅花鹿全部滅絕;為了發展工業,53%河流被廢水污染,人類的重重虐待下,大地反撲,台灣的洪災從歷史上的每20年一次,逐漸演變為10年、5年、2年、1年一次。台灣人逐漸醒悟,建立起了95座自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如今,一個鬱鬱蔥蔥的美麗小島又復活了。
 台灣除了本島,還有80多個附屬離島,它們像珍珠一樣散落在太平洋海面。最大的蘭嶼,最親切的澎湖,還有綠島、小琉球、是台灣人的畢業旅行、蜜月度假的「遠方」,也有我們最熟悉的陽光、沙灘、老船長。
 台灣島四面環海,風格卻迥異:東海岸剛烈,多荒蠻崎嶇的斷崖;西海岸溫柔,多沙灘潟湖而平緩;北海岸熱燥,多火山而適宜遠眺;南海岸明媚,多珊瑚礁適宜潛水。
 山、河、海、島,最終是人類塑造了台灣。那麼,究竟誰是台灣人?台灣人主要有三個族群: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3大族群、4次移民塑造了今天的台灣社會。
 如今台灣有16個少數民族,約56萬人,他們在小島生存了8000年。17世紀,因無法與漢族移民抗衡,退居高山深林,被統稱為高山族。他們也曾橫渡太平洋,四海漂泊,與菲律賓、馬來西亞、馬達加斯加、紐西蘭等太平洋島民有血緣近親。
 本省人是鄭成功的後裔,主要是福建閩南人、廣東客家人。1624年,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將台灣拽進世界史,發展海上貿易。38年後,福建人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大量閩南老鄉、客家人追隨他三次移民台灣,佔據最肥沃的沿海平原,拓墾耕種,成為今日2000萬「本省人」。
 國民黨退據台灣,外省人來了,甲午戰爭後,日本殖民台灣50年。1949年,國民黨150萬人敗退台灣,台灣迎來第四次移民潮,人口激增至600萬。外省人將中國的文化習俗帶入台灣,使台灣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熔爐。
 三大族群的命運沉浮,塑造了台灣的城鄉格局。台灣有鮮明的南北差異:外省人多在台北,都是講台普的「高富帥」;本省人多在南部,講閩南客家話的「鄉土台客」;原住民多在東部,說著大家都聽不懂的話。—— 這是台灣人常愛自我調侃的話題。
 台灣北部,今天的台北並不以顏值取勝,中國人說它像北上廣的城鄉結合部,台灣人也感慨「北京好多101大廈啊!」但台灣綜藝之父王偉忠說:「北京好看不好玩,台北好玩不好看。」言外之意:台北生活舒服。
 台灣南部,才是台灣最早的記憶台灣400年,台南當了263年省會,台南、高雄、屏東、嘉義歷史最悠久、遺跡最多、民俗最老、小吃最地道、人情味也最濃厚。
 高雄,台灣第二大城市,以港口身份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同時也保留著最「傳統」的一面。南部的閩南、客家人多,台灣也很迷信,1.7萬座廟堂比便利店都多,還有7個宗教頻道、宗教綜藝節目。全台90%人有宗教信仰,第一信媽祖,第二信觀音,第三是土地公。郭台銘參加2020年台灣「大選」理由是:「媽祖託夢叫我一定要出來!」
 中西部,一望無垠的平原,土地肥沃,閩南先民最早擇居台中,精耕細作,貢獻了台灣引以為傲的稻米、蔗糖、高山茶。羅大佑唱的《鹿港小鎮》就在彰化,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可有歸來?
 東部,宜蘭、花蓮、台東,人口稀少而原住民退居山林,枕在太平洋的海浪上,把悲亢、隱忍、感傷都唱成了歌。
 中國的《新周刊》曾在一期封面上印出這行字: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早年,台灣移民用番薯仔形容自己:蕃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短短20年躋身亞洲四小龍,從低端代工起步,逐步打造出世界品牌,1970年代半導體產業騰飛,台灣芯片產量至今世界第一。
 小清新、小確幸、小文藝、小日子,台灣人用「小小的美」一點點融化你。人情味,咖啡館+民宿+文創,輕易俘獲遊客心;每一件伴手禮,都藏著細膩巧思;每一所民宿背後,都有一戶善良主人;每一間咖啡館,都藏著一個歸鄉青年的小夢想。熱鬧的夜市小吃,Q彈的珍珠奶茶,作家焦桐說:沒有大菜,只有小吃。
 也有一種批評聲音:小確幸讓台灣沒有未來。據台灣大學統計,30%大學畢業生,人生理想竟都是開一家咖啡廳。台北獨立咖啡館數量是上海的15倍。
 企業家郭台銘毫不客氣地批評:年輕人以開咖啡廳為滿足,這種想法的普遍程度令人不可思議。
 「我們的小確幸是被逼的!」經濟停滯,無力追求大格局、大確幸,年輕人又跨不出台灣,只能躲在咖啡店,服下一粒「自以為幸福」的催眠藥。但其實,小確幸也創造價值,台灣把「萌+人情經濟」發揮到了極致。
「台灣人,好有文化感」
 文化,是台灣最大的附加值。港台流行文化曾影響了兩岸一代人。比起香港娛樂圈,台灣的文化氣質更加突出。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台灣明星,名單長到沒法列,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李安說:我從小到大都經歷著文化衝突,我們家是外省人到台灣,後來到美國是外國人,回父母老家時則是台胞,
 今天,寶島台灣又處於一個歷史十字路口,國際局勢複雜,兩岸關係緊張。個人與時代,鄉愁與家園,溫情與冷視,都彷彿長鏡頭一般看似淡然,實則洶湧。「台灣的美麗與哀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
 
戴金倪整理
add to Twitter add to Plurk add to FaceBook

新聞搜尋
Copyright by Toughguy.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