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機密檔案
日據臺灣建設遭轟炸摧毀 國民政府來台貢獻被抹煞
自從日本發動珍珠港事變之後,日本遭受歐美實 施資源禁運制裁。日本為了自給自足,於是將 台灣當作日本帝國進攻南洋和華南的跳板,同時也是 供應軍需品的重要產地,日本才開始對台灣進行工業 化。
1938 年開始建設台灣
1938 年推行生產力擴充五年計畫,著重於擴充電 力、石油、煤炭、金銀銅鐵礦、工業鹽等等國防軍需 品,往後幾年內,台灣經濟型態也跟著轉型了。 逐漸從農業社會轉成工業社會,工業產值大幅超越 農業。 大家一定經常聽到日本建設台灣這句話,但是在國 民政府接收台灣不久,有一個重要的歷史片段是被隱 蔽的,後人忽略掉這段歷史,因此形成不正確的歷史 觀念! 台灣對日本帝國的重要性,盟軍當然也注意到了, 接著盟軍對全台各地密集發動空襲,目標是所有工業 設施和政府機關,這一連串的空襲行動嚴重打擊了日 本在台建設的成果!
空襲重創全台產業
日本戰敗前夕大量發行債卷,工廠倒閉,耕地面 積縮水,米糖產量銳減,光復後日產處理委員會進行 日本公私有產業接收總共接收了860 個單位的日產企 業,其中由日本人所支配的,也就是日籍資本佔總資 本一半以上的有775 個,而台灣人支配僅的有85 個。 在日籍資本支配的企業中, 國民政府在光復台灣 後,將376 的單位出售給民間,其他的399 個企業公 營化。當中一部份就是後世所稱的黨產。
民國70 年代工廠數10 萬家
國民政府發展至民國77 年,台電公司裝置容量達 1,935.5 萬瓩,汽電共生容量達175.3 萬瓩。民國70 年代工廠已經成長到數10 萬家,規模約日治時代的 60 倍。 日治時代自來水普及人口僅 50 萬台灣人,光復後 至民國75 年自來水供水人口達到一千一百八十一萬 3,056 人。 日治時代建7 座水庫,有效容量2.39 億立方公尺。 國民政府於光復初期(1952 至1965 年間),興建 之水庫23 座,總容量合計約18 億立方公尺,有效容 量15.07 億立方公尺。
國民政府時代大規模發展
比農業生產量,日治時期栽培面積為五十萬公 頃,糙米產量僅六十四萬公噸。此一紀錄於民國 三十九年即已打破,該年稻米的栽培面積為七十七萬 公頃, 糙米產量達一百四十二萬公噸。 民國六十五年稻米產量再增加至二百七十一萬公 噸。 無論農業、工業、水電、鐵路、公路、水庫、學校, 都是國民政府時代才大規模發展。 日本實在是一個幸運的國家,引發太平洋戰爭浩 劫,主謀日皇裕仁卻能全身而退免受審判,因為戰 後,共產主義在國際擴散,美國為了防堵共產黨入侵 日本,於是保住日本國民的精神支柱天皇的位置,不 將他廢除,讓日本團結不分裂,好為反共陣營出力。
蔣政權淡化日本戰爭責任
同樣的目的,國民政府蔣政權也需要拉攏日本來對 抗中共,淡化了日本戰爭責任,不但在教科書上對昭 和天皇裕仁的戰爭責任隻字未提,甚至還僱用日軍將 領組織白團訓練國軍。例如歷史知名的八二三砲戰, 日軍將領也有參與協助。 數萬台灣人死在美軍手裡,國民政府來台接受美 援,也基於親美政策,不挑起台灣人仇美,淡化盟軍 轟炸台灣的歷史,這也間接讓日本建設已遭受美軍空 襲摧毀的真相留白,許多媚日份子,對長期霸占台灣 統治權的國民黨深惡痛絕,由於日本已經無法掌握台 灣,對台灣沒有威脅,進而美化日本建設,貶低國民 政府的貢獻是媚日份子的外交策略。
扭曲歷史當作政治工具
他們選擇性遺忘壞的部份,扭曲歷史當作政治工 具,將被殖民過的遺毒灌輸給後代子孫。 國民黨要拉攏日本對抗中共而親日,民進黨也拉攏 日本對抗國共而親日,連毛澤東也拉攏日本打壓我 國而親日(毛澤東曾感謝日本侵華給共產黨機會壯 大)。 結論:台灣人沒有欠日本任何恩情,不需要歌功頌 德! ◎韓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