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版 秋菊PK 選戰提前開打!
自傳批評高雄市政點燃戰火 立委脫序演出為陳菊助選
後來,他大學畢業後返回高雄就業,更在公餘中加入了當年美麗島運動,成為其中一個默默投入的成員,然後,他成為黨外一個被培養的後起之秀,他曾經在中央民代、鳳山市長選舉中以黨外身份參選,初試啼聲,雖然未能順利當選,但名聲已崛起,因此,稍後他當選省議員,更在民進黨成立時為創黨人之一,接著當選立委,然後,在余家班家族退出十六年的縣長政權後,由他取而代之,一直連任,當了二屆九年縣長,都是民進黨倚為前途似錦的人選。
由於楊秋興在九年任內,政績斐然,在四年中連續獲「五星獎」縣長的最高評價,「政治小巨人」一名不脛而走。
楊秋興是民進黨創黨人
前面這一段楊秋興從閱讀「自由中國」月刊,啟發民主自由意識,而導引了他投入黨外運動,一直到成為民進黨創黨成員,進而獲民進黨提名當選立委,進軍國會問政,然後,在家鄉高票當選高雄縣長,為民進黨在南部開疆闢土,締造了如今大高雄政治生態的「綠大於藍」大局,楊秋興功不可沒。
對邱議瑩而言,當年楊秋興在求學時便以學生身份投入「黨外運動」,他南北奔波,不避威權時的政治風險,全力以赴,那時可能邱議瑩還沒出生,而她的父親在美麗島事件爆發後身陷囹圄,多年獲釋後才結婚生子,乃至回屏東參選;而有「美麗島男子漢」之譽,過去的黨外時代,為後來最大反對黨的民進黨的坐大,多少人都流血流汗,那是多麼可貴的一頁。
當年的楊秋興在黨外,在民進黨成立後無役不與,三年多前為參選合併高雄縣的高雄市長選舉退出了民進黨,那一戰,不少過去併肩作戰的伙伴、戰友們只因他退黨參選,卻成為他們漫罵、激烈指責的對手,「昔日戰友,今日敵人」,真是情何以堪,但對後來拜老父餘威才加入民進黨,進國會當選後又落選,後來因得不分區之賜,一再連任立委,照說,她之與楊秋興應該淵源不深。
但在楊秋興退黨參選市長後,當年戰友都「反目成仇」了,也許有人擁陳菊而自重,對他的反彈更大,但以「不要臉」對楊秋興罵了這麼重的話,則不多見。
主政獲南方小巨人封號
在「草根的力量」一書中楊秋興對個人成長中的艱苦過程著墨不少,對稍後投入黨外運動,並加入民進黨為第一大反對黨並在南部坐大打拼,也有鉅細靡遺的寫出,照說,他的成長至成名為望重一方的政治人物,前一段是可提供學子們借鏡,後來,如何成為黨外運動一員,並加入民進黨從當選省議員、立委、二任九年縣長,這個「功成名就」,怎麼做到的,學子們可以借鏡,對有志問政的青年人都是一個好榜樣,而後來他在高雄縣主持九年縣政、政績全國第一,成功的引進不同宗教,如每年吸引千萬人潮的佛陀紀念館,全球最具規模的一貫道寶光建德神威天臺山道場,乃至獨樹一格的錫安山,不久前才逝世的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一手興建的真福山園區等不同宗教的成立,成就了高雄縣「宗教聯合國」美名,都是台灣首見。
而他主持縣政,更以失業率最低、負債最小、治安第一,抬高投資,帶領高雄縣經濟發展,尤其,原來以農業為縣的高雄縣,玉荷包是全台之最,聲名遠播,芭樂、蜜棗、黑鑽石、金鑽鳳梨、芒果,以及旗山香蕉王國,高雄縣在他全力推動下成為名揚國內外的「水果王國」,楊秋興這個連年「五星縣長」的褒獎,可說名副其實,可不是浪得虛名,這些攤開在世人面前的政績,豈邱議瑩一句粗暴的「不要臉」能掩蓋得了。這本大作是可做為不同年齡層,有志向上,有信心問政的人士當為借鏡的,創出「貞觀之治」一千年多年名垂青史的唐太宗那句「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更知更替,以人為鏡知進退」,則「草根的力量」,不正是一面借鏡嗎?何妨「以書為鏡可知成就」嗎?
借題發揮秀過頭
當然,在這本書的後半段除了對高雄市眼前的市政發展困境,如負債多、失業率高、治安不佳、工商經濟發展停滯提出個人看法外,也對陳菊團隊若干施政問題有很不保留的批評,是否因此觸怒了涵養有待陶冶的邱議瑩,不惜粗口罵出「不要臉」,但任何政治人物的施政得失,都難免有不同評價,不能只專揀好聽的話,因逆耳之語,便借題發揮,「不要臉」脫口而出,就大大的不妥當,不是一個有修有為的政治人物當為的。●犀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