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y

很角色週報301期-山徑「路標布條」遭惡拆惹議 中央無痕山林變成《無人山林》?! 主管機關只顧開放卻忽略山野安全問題 - 很角色週報
 
會員登錄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好站相連

外籍山友從溪底營地到嘉明湖登山口路段收集的登山塑膠條。(圖/Paul Jobin臉書)

  2019年行政院推動山林大解禁,將整建35座山屋,全面開放林務局管轄的全台81處林道供登山客使用,除國安及生態保育區外,以全面開放為原則,並以「服務」、「透明」、「開放」、「教育」和「責任」5大政策為主軸,全面提升台灣登山運動環境。然而,台灣山林開放後,因為欠缺登山教育、戶外探險教育、山野自救技能部分,長久以來都被忽視,造成一般民眾山域健走教育不足,不少民眾感慨《主管機關只顧開放山林,卻忽略先重視山域技能教育問題》。

 最近台灣地區山林間火紅話題,引爆點為「山友私自拆除古道引導布條」這動作引起網路論戰。喜歡戶外活動的民眾都知道,山徑環境路上的布條在山域環境是方向、動力及安全感,可作為「指引路線」及「迷路時找路作記號」之重要性。而負面來說,令人很不舒服的是,有些山域路線沿路登山塑膠條非常多,彷彿「在打廣告行銷」般。近日,一名外籍山友跟團上山卻拆山徑步道旁的布條引發網路論戰,到底是要綁?不綁?大有意見不同。
 拆布條這動作引起網路論戰,有的山友喊「拆的好…」,也有山友認為「原PO沒有權利剪除他人所掛上去要指引路徑的布條…」,也有山友認為,把布條拆了,會是一件好事嗎?真的就《無痕山林》嗎,到時候民眾怕迷路,會不會就慢慢變成《無人山林》?」。
 據了解,這位外籍山友表示跟室友從戒茂斯上嘉明湖和三叉山。登山小隊共10人;他表示台灣高山風景優美,但常常讓山友遺憾之處,營地垃圾多無人處理,包括人類排遺後的衛生紙及惡臭,大感台灣環境教育還有進步空間。另外不舒服的是沿路山徑塑膠條非常多。
 很多人在健行,只有少數路段需要指引方向,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登山隊都要綁膠條,目的是什麼。外籍山友下山時忍不住邊走邊拆,拆下的塑膠條帶回去做統計,「從溪底營地到嘉明湖登山口路段收集的登山塑膠條總計202條」,外籍山友強調「幫助其他登山客不迷路,是一種公德心,但他也想鼓勵大家想一下,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路標嗎」。
 行政院呼應山友意見密切關注山林政策,2019年間邀集相關部會等,召開多次跨部會研商會議,並指定教育部為推動登山活動主管機關,體育署每年都會結合登山月系列活動,宣導傳播各種登山知識、技能,提升民眾具備登山素養。只是成效不佳且山難事故頻傳,山友笑稱:「騎機車都要先考駕照才能《上路行駛》,這跟你會不會騎車是兩碼事!沒經驗沒體力自組邀約一窩蜂上山,這是在玩命嗎?往往山難事故常常傳出,出事的人大部分都是沒有事先做功課,裝備不齊就茫然上山」。
 對此,不少山林界專家與玩家有不同見解與意見,高市府消防局山域搜救教官、旗美山搜義消分隊幹事李麗瑛表示,「台灣的山區有自己的獨特性,跟國外不同。有些路線是混合型的地貌,例如高山、溪谷、崩塌地形或碎石坡,以上會因為地震或雨季而改變,所以適當的綁布條或做記號 可以讓登山客有參考依據。」「有些山區國家公園自己也會綁自己的布條 給登山客一個方向。
 李麗瑛強調,有些國家公園內的大眾路線或知名郊山,路徑都很清楚,也很少有人會綁布條。山區樣貌不同文化不同,看法當然會有差異。」「就像我也不理解為何外國人,不願意帶口罩,他們認為侵犯了自己的權利,可是反過來想戴口罩不是也保護自己嗎?」。
 山域技能講師COCO李表示,「我只有一個想法,自己的安全自己負責,每個人都有該作的功課要作,但前輩如果把布條全拆,會使更多的“誤會”產生而走錯,但是如果同一個地方有二條以上,後來要綁新布條的人,是應該把前輩布條取下回收,或是自己作的記號要自己回收」。
 戶外玩家黃瑄豪表示,早期,台灣山林的隊伍在探勘過程中最有名的就屬於藍天隊了,在嘉明湖這條路線,尤其在從戒茂斯山上去的路線,更是因為傳統路線太飽和而去探勘開發出來的路線,因爲前人的維護及商業利益,所以漸漸把戒茂斯開發的很容易走,但是在早期,這些布條都是探勘者與先鋒前人用來指引自己不會迷失的物件。布條存在的意義,是在沒有辦法辨識方向的時候,可以提供一個方向指引,也代表著有人來過,台灣山林與國外不同,台灣山林錯綜複雜,有點地方即使有了GPS及離線地圖也很難找出正確的路徑。
 黃瑄豪說,「當事者是外國人找了2個嚮導上嘉明湖,拆完像炫耀般似的貼著上網就有討論空間了,很多探勘路線,看到布條就真的會很放心,但過多,反而適得其反,所以應該把討論出,布條材質,怎麼綁?怎麼做?這些整理出來有個解決辦法,但其實很難去定義多或少」。「適當的登山布條有它存在的必要性,過度的登山布條卻適得其反,畢竟有些人只是想刷存在感,最近從戰GPS離線地圖戰歷史文物古蹟垃圾,戰雨鞋登山鞋,到戰獨攀再戰布條,很明顯的登山界是有在進步的!這些可以好好的被討論,而登山群眾的道德觀念與知識也是在登山教育中應該被重視的一環」。
 據了解,對於初次造訪登山路線的山友來說,路線上有登山布條,是一件讓人較安心的事,就算會看紙本地圖、會使用手機離線地圖,其實布條的存在還是很有幫助,它可幫助我們再次確認目前行走的路線是正確的。
 但,有時布條也有可能會誤導路線,所以千萬不要一昧的完全相信布條,最重要的還是需學會看地圖,布條在登山路線上其實只是「輔助」的功能,畢竟同一座山,通常都會有超多條登山路線,若只照著布條走,而沒有同步確認地圖,一個沒注意可能就偏離預定路線。
 近年來台灣山域開放後,因為欠缺登山教育、戶外探險教育、山野自救技能部分,長久以來都被忽視,造成一般民眾山域健走教育不足,而《主管機關只顧開放山林卻忽略先重視山域技能教育問題》,不少戶外玩家、專家均期盼能凝聚共識,一起探討台灣山域環境各項問題及解決問題,未來讓台灣山林環境早日趕上世界山野健走、戶外活動及探索進度。
山林開放政策後,民眾接觸大自然的層級提高,在行程計畫中,「作功課」是不可忽視的環節。
 
 對此,資深山友建議,「如果該山域環境之登山路線標示已夠明顯,的確是不需要再掛上布條,影響山林美觀製造布條塑膠垃圾」。最重要的還是要會看地圖(紙本地圖或是手機離線地圖)。也期盼主管機關山林管理政策,能提供山友一個附教育意義、自救技能、危機狀況排除及珍惜大自然之觀念的登山、健行運動環境,一起徜徉台灣的美好山林。
 
宋德威/文
 
add to Twitter add to Plurk add to FaceBook

新聞搜尋
Copyright by Toughguy.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