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死於酸性 把命「鹼」回來
為了你的健康 一定要看!
一、體質易變酸的幾種行為
1. 熬夜——體質變酸! 晚上1:00以後不睡覺,人體的代謝作用會改由內分泌燃燒,用內分泌燃燒產生的毒素會很多,會使體質變酸。 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機率比抽煙或喝酒的人都來得高。 所以每天盡量在12:00以前睡覺,不要常熬夜!熬夜時不要吃肉,盡量吃碳水化合物,這樣隔天才不至於很累,可把傷害減至最低。 2. 吃宵夜——體質變酸! 凡是晚上8:00再進食就稱做宵夜。 吃宵夜隔天會疲倦,爬不起床,肝也會受損,因為睡覺時,人體各器官活動力低,處於休息狀態,因此食物留在腸子裏會變酸,發酵,而產生毒素傷害身體。 3. 不吃早餐——體質會變酸! 台灣人普遍不吃早餐,這是非常不正確的飲食習慣。 早餐一定要豐富,而且要選擇耐燃燒4~5小時的食物,才足夠你一天的消耗量。 4. 運動不足——體質會變酸! 在陽光下面多做運動多出汗,容易幫助體內排出多餘的酸性物質。 但是由於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加之交通工具的不斷更新,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運動量大大地減少了,這樣導致酸性毒素長期滯留在體內,導致體質的酸性化。 5. 過重的心理負擔——體質會變酸! 心理負擔過重也會導致體質酸性化。 有關科研機構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把兩隻小白鼠放在兩個籠子裏,一隻小白鼠用黑布將其眼睛蒙上,然後用一根小棍去騷擾它。 一個月後發現,蒙上眼睛的小白鼠體液完全酸性化。 第二個月發現小白鼠的身上出現了癌細胞。 而另一個籠子裏的小白鼠卻安然無恙。 可見在高度緊張,高度壓力的情況下,生物體會出現嚴重的酸性化。 科學家也發現,當一個人在發脾氣的時候,尤其是暴怒的時候,他呼出的氣體都是有毒的。 由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感情上都承擔著不同的壓力,在壓力得不到釋放的時候,同樣能導致體質的酸性化。
二、改善酸性體質的方法
首先,多吃富含鹼性物質的食品。 英國最佳營養協會的創始人帕特裏克在他的《營養聖經》中提議:日常飲食中,應該有80%的堿性食物和20%的酸性食物。 但是,事實上,我們在平常的飲食中很難將酸性食物與鹼性食物的比例控制在1:4這就需要通過補充一些高鹼性的功能性食品來進行調節。 其次,配合改變飲用水質,用弱鹼性的水來代替自來水,純淨水,創造體內弱鹼環境。 再次,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同時進行適量的運動,杜絕不良嗜好。 ※體質的酸性化是萬病之源——千萬記住1:4。 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而基本上,所有的肉類都屬於酸性,絕大部分的蔬果類都屬鹼性。 美國著名營養學家RAGNAR BERG博士說:如果想維持健康的身體,每攝取20%的酸性食物,就需要80%的鹼性食物。 可見,當你每一天吃進肚子內的食物都是酸性為多,久而久之,就會造成體質酸性過高,進而患上各種慢性瘓病。 大致上,您每吃一份肉,就需要吃至少四份以上的蔬果才能平衡其帶來的酸性,加上各種輻射,汙染,壓力,壞心情等也會令身體酸性化。 這就是為何只有10%的人體質是鹼性的。 日本醫學博士柳澤文正用實驗證明100%的癌症患者是酸性體質,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生物化學家Otto Warburg博士認為缺氧的環境使正常細胞癌變,而體液酸化是導致缺氧的主要因素。
三、食物酸鹼一覽表
強酸性食品: 蛋黃、乳酪、甜點、白糖、金槍魚、比目魚。 中酸性食品: 火腿、培根、雞肉、豬肉、鰻魚、牛肉、麵包、小麥。 弱酸性食品: 白米、花生、啤酒、海苔、章魚、巧克力、空心粉、蔥。 強鹼性食品: 葡萄、茶葉、香菇、葡萄酒、海帶、柑橘類、柿子、黃瓜、胡蘿蔔、白蘿蔔。 中鹼性食品: 大豆、蕃茄、 香蕉、草莓、蛋白、梅乾、檸檬、菠菜等、牛蒡。 弱鹼性食品: 紅豆、蘋果、甘藍菜、豆腐、卷心菜、油菜、梨、馬鈴薯。 我們會發現很多好吃的東西幾乎都是酸性的,如:魚、肉、米飯、酒、砂糖等,全都是酸性食物。 相反鹼性食物如海帶、蔬菜、白蘿蔔、豆腐等多半是不易引起食欲但卻對身體有益的食物。 外行人的想法,以為酸的東西就是酸性食物,如一看就會令人流口水的草莓、檸檬等,其實這些東西正是典型的鹼性食物,生活中,我們應該合理攝取營養,均衡我們的身體。 ●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