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鐵打的事務官群體 才是機構引擎
政黨可以不斷更迭、首長可以隨來隨去… 能讓國家政府穩健前行 靠的是公務員的事務官
政務官首長是流水的官,來來去去,鐵打的事務官群體,才是一個機構真正的引擎。
事務官對於任務的願景,有沒有清晰的認識?他對於機構的制度本身掌握有多深?他是否知道制度的終極關懷是什麼?他有沒有想過什麼事可以放鬆,什麼事必須堅持?當民粹的要求可能危及國家未來時,他是否懂得「不從」的哲學?當從天而降的政務官橫行霸道時,他是否懂得犯上直言、堅持立場之必要? 沒有什麼比建立強大、完善的institution更重要的事了。當「制度素養」強大時,政黨可以不斷更迭,首長可以隨來隨去,黨派可以鬥得風雲變色,但是機構,因為事務官的「制度素養」深厚,可以篤定握緊手中之舵,讓國事如黑夜湍流中的巨艦,穩健前行。 說得激烈一點,如果機構的制度素養強大,一隻公雞來做市長也不會出事啦。
對制度素養的傷害
所以,當我看見一個市長對事務官頤指氣使、盛氣凌人時,我緊張地想問:嘿,你知不知道他們才是真正的主角,真正的力量所在?做首長的教導他們、愛護他們、激勵他們、培養他們都來不及了,你還踐踏他們?你以為你是誰? 公務員的「制度素養」還不夠深厚的時候,對於長官錯誤的決定、朝令夕改的指示,持續地不敢直言或者直言也得不到尊重,就會導致三個結果:一是大量離休,不幹了,於是機構裡出現嚴重的經驗斷層,歸零,制度素養無法累積。 二是隱性怠工,因為做好了沒有掌聲,做錯了天打雷劈,趴著不做最安全。更何況,公務員會想:一個完全不尊重制度的長官胡亂下令,將來哪天他若是被法律追究,自己避禍都來不及。陽奉陰「不為」的怠工後果,就是令不出衙門,施政品質大倒退。 第三個可能就是屈從配合。 三個結果,都是對機構制度素養的重傷害。 每次經過大巨蛋,看見龐大鋼架在風中蕭瑟如幽靈鬼域,我百思不解:市長對財團廠商「宣戰」時,事務官怎麼可能不知道會有今天的結果?事務官怎麼可能不知道決定「宣戰」之前,必須把所有的法律後果和財務負擔做出精密的推演、計算?事務官怎麼可能在內部會議中不大聲說出「若是要賠償,市長個人不會賠,台北市民會賠死」? 若是另覓廠商接手,巨蛋的建築是高度複雜的精密工程,因中斷、換手銜接而衍生的法律、財務、安全責任問題,也將恐怖如黑潭之深不可測。 台北市政府的官員素質就以國際標準來說,也是非常不錯的,所以,這個首善機構的「制度素養」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不足以防止乖離的政策形成?
「不信任」文化
這些年來,不信任已經變成全球社會的基本特徵了。威權社會裡的不信任是隱藏的,民主社會裡的不信任是喧囂的。 蓋洛普調查顯示,美國人民對國會的信任從一九七三年的四三%下降到二○一四年的一○%都不到。五七%的德國人和六二%的奧地利人說不信任政府。 當人民對既有的權力和決策機構不信任時,所謂素人就很容易被選上,美國的川普橫空出世,也就是這個脈絡。 素人的「素」不是「樸 素」,而是「非專業」的意 思。全球蔓延不信任,人民迫不得已選擇了「非專業」來做領導,也就不得不接受非專業決策可能帶來災難。 可是,如果機構的「制度素養」夠深厚,那麼不論是橫空出世的素人或是機關算盡的術士來當首長,大概都不至於危害到國家的進步。 所以機構的完善、事務官的培養,是國家治理最、最重要的頭等大事。這十年來,在不信任的大氣氛裡,事務官公務員也成為不信任的主要對象之一。民選長官的當眾侮辱、民意代表的肆意霸凌、民眾的挑釁挑戰,使得事務官尊嚴蕩然不存,士氣低落。 我們應該憂慮的是,優秀的事務官和「制度素養」強大的機構,是國家進步的引擎;把引擎踩爛在腳底下吐口水,卻又渴望國家這輛車往前衝刺,這個矛盾怎麼辦?●(轉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