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版 藍營文宣統包 選將難炒選情
一條鞭作法宛如隔靴搔癢 高屏綠營候選人好整以暇 民調穩定領先
國民黨為了面對年底艱困的縣市長選舉,把文宣業務委由某報承攬,文宣在競選中肩負輸贏的關鍵任務,幾個月過去了,這家傾藍媒體派出文宣人馬進駐各縣市國民黨候選人大本營,推動文宣策略工作,熟悉選情人士的看法是,這個委外文宣大軍的表現,顯然與一般預期效應落差甚大,看不出對候選人的選情有明顯助力,似乎仍陷於水土不服,手腳施展不力,候選人要全力脫困,只有自求多福。
文宣操刀手可遇不可求
借助外人,尤其,寄望媒體出面擔綱候選人文宣重責的考量,出發點是正確的,問題在,由一家報社出面承擔在激烈競選對決中,肩負變化莫測,又能在知己知彼中發揮文宣攻防的最高指揮目標,端視策略的擬訂是否妥適,能否達成候選人一加一等於二的能量,不在報社本身,而在進駐人員的能耐,他們必須瞭解地方政情,熟悉敵我雙方的實力與候選人的特殊條件,而在執行策略時,站在第一線文宣人員的文字素養、應變機鋒,是否能夠靈活掌握攻防應變的能力,都是缺一不可。
從高雄、屏東二縣市長候選人成立服務處後,由某報派出文宣人馬進駐多時,給外界的感受是主動進取不多見,反而是被動應對,光其量,只是為候選人在對手撩撥後的回應,透過新聞稿的聲明,平舖直敘,一味交待的回應,流於「等因奉此」,不但缺乏有力的反擊,說服力不足,也難激盪共鳴,如何能做到候選人收放自如、進退有據效果,如緣木求魚,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交差了事。
據瞭解,這家承攬國民黨文宣重責的某報,橫跨平面、電子,也有所謂因應爆料文化的週刊,確已形成媒體集團,其背後財團這些年展現的事業體擴張實力,卻予人有財大氣粗的感受,但集團經營紙媒本業的表現,似乎並未如外界預期。
取得國民黨這次七合一大選文宣業務,可能是上一次大選另一家媒體承攬,為求平衡,誰也不得罪,才會這一回讓這家報紙擔綱。
上次表現不如預期
其實,從過去國民黨把文宣由單一紙媒負責後,由於此例一開,雖然,上次的表現並不如預期,但仍援例照辦,由所謂二大報輪流承接,熟悉文宣策略人士認為,國內以公關公司名義成立,目的在爭取候選人文宣業務,比比皆是,而這些公司的組成,不外乎只要具備美工、電腦動畫人員,再從新聞界退休或是轉行而來的「媒體人」成為公司組織架構,他們投入選戰中取得候選人文宣業務後,都偏重於街頭看板、流動海報,在選戰進入最後對決時,推出攻防文宣海報,藉以打壓對手,達成向選民推銷候選人效應。
但這些年經由公關公司負責的文宣任務,難免落入皮裡羊秋,只是表面文章,有如隔靴搔癢,難以進入問題核心,自然無法收到攻防目的,對候選人而言,公關公司的文宣策略,做為吹捧候選人可以,但如何「感動」選民,卻是一句話「無感」,為此,這些年來打著公關公司名義行候選人文宣義務已經式微,難以為繼。
之後,由大報出面承攬候選人文宣業務取而代之,對黨籍候選人而言,既然由黨方出面把文宣委外負責,當然落得輕鬆,放下重擔,一切由上面處理,也省了人手的招募,更免去了大把文宣經費負擔,一舉二得,有何不可,尤其,交由一家報社負責文宣重任,報社在各地都有駐地記者,人手是現成,報社有大批美工,乃至印刷設備,正是文宣海報可得心順手,發揮所謂垂直分工的要求。
一隻巴掌打不響
由於這次文宣任務重點擺在縣市長選舉,黨方透過一家報社運作,可收一條鞭,由上而上的串連原來預期展現的任務目標,為候選人加分的做法,以為垂手可成,但上一回的績效顯示,效應顯然不如預期,這一回,「換人做做看」,從過去四個月來的表現檢討,似乎與期得有很大落差。
事實上,以高雄與屏東這二個縣市長的選情分析,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陳菊與潘孟安,由於形勢顯示,二人在高屏二地均展現高人一等的實力,民調居高不下,且和對手都超過二位數以上差距,因此,瞭解選局人士已看出,二人的競選策略明顯採取「避重就輕」,避開和對手有任何接觸,在這種「一隻巴掌打不響」的情形下,選情相當沈悶,陳、潘二人也就一派對戰局的「淡定」了。
在這種情形下,對國民黨的候選人楊秋興也好,簡太郎也罷,只能採取「鴨子伐水」做法,陷入「千人我獨行」的困局,正因此,選情炒不熱,期待拉高戰局,拉近與對手的距離,難免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