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版 請出名人 民報仍然無疾而終
李遠哲、吳念真掛帥還是募不到經費 李哲郎打退堂鼓 剩下陳永興孤軍奮戰
未幾,李哲朗傳出他有新的東山再起,重返報界的計劃,在高雄新聞界人士傳說不一中,李哲朗果然以行動證明他的決心,這一回,他「敦請」了李遠哲這位同宗出馬,外加吳念真的加持,更找出了在宜蘭搞公益醫院的陳永興,湊足了「四人行」由李遠哲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名人領銜,四人一排坐,在台北安排記者會宣佈他們創辦 「民報」的決定,以理念結合,辦一份具有公信力,足為在野批評時政的媒體。
由於李遠哲來頭大,當年陳水扁政府「國師」的影響力,又是國際推崇的諾貝爾獎得主,聲名遠播,由他出馬創辦新報,自然各方都寄以厚望,給予很高評價。
姚人冬未答應當總編輯
李哲朗在李遠哲等名人的庇護下,信心十足,他立即馬不停蹄為「民報」創刊,到處招兵買馬,他相中了在清華大學當副教授,也兼蔡英文特助的姚人冬為總編輯,而姚老父從新聞界退休,在南部報界頗受推許的姚志海,曾先後擔任民眾全盛時的總編輯、社長,虎父自無犬子,姚人冬學養俱佳,政治眼光敏銳,常在媒體為文發表對時局批評,深受政界人士重視,且引起風潮。
李哲朗對「民報」延攬姚人冬一事,卻未重用原來和他共商創辦新報的舊屬,顯見,對民報求好心切,但姚人冬並未接受,後來,民報辦不成,他的一番雄心大志,難以抒發,報界人士對民報創刊認為未能心想事成,當然與資金籌措不利有關。
事實上,早在半年前民報籌備核心即傳出難產消息,李遠哲這個政學界大咖,對協助民報創刊吸取資金幫忙不大,名人出面,根本虛有其表,他在這家難產媒體不過扮演掛名角色,讓李哲朗一批人在籌募資金方便行事,後來資金籌措困難,阻力重重,印證了「空有其名」,報界人士認為,名人出面動動嘴巴,把自己招牌「出借」而已,原以為李遠哲名氣大,地位高好辦事,可無往不利,後來,處處碰壁,才證明「名人牌」是徒具虛名,根本派不上用場。
錯估李吳的影響力
而吳念真的號召力當然更等而下之,賣賣嘴皮事他很行,但「隔行如隔山」,他錯估了李遠哲與他在藝文界影響力,到了辦報時的真才實學似乎又有了落差,其實,對民報創刊與否,吳念真是否玩真的,出了多少力,要他在廣告收入中挹注資金,恐怕未必,也很難。
倒是陳永興很賣力,他跑遍全省,也一再南下爭取過去同道好友支持,但仍困難重重,後來,打算以「榮譽讀者」策略對外募集永久會員,或十萬元、二十萬不等贊助,可成為免費讀者,但竭盡所能還是難如所願,這時,一看苗頭不對的李哲朗又打起了退堂鼓了,只剩陳永興仍在賈其餘勇,很賣力的力爭不捨,但似無進一步消息,萬事起頭難,尤其,創辦新報更難。
李哲朗把民眾日報賣掉後,有人傳出他賺得飽飽,從八十七年出脫手中報紙後,民眾已三易其主,如今,苟延殘喘,李哲朗則在這十多年來,一直為東山再起,積極籌劃,幾位舊屬跟著他又是寫企劃,又是開會研商大計,可見,他重返新聞界毅力堅忍不拔,一些舊屬私下交換意見,既然要辦報,不如自掏腰包,看人臉色辦事,實在不容易,他們認為李哲朗捨不得砸大錢,想當年從基隆南下,只帶了「民眾日報」四個字的發行權,便在高雄就地待價而沽,吸引了不少政商界人士投資,一度報份衝破卅萬份,焉然國內前四大,廣告收入日進萬金,財源滾滾,後來,景氣不佳,六合彩廣告這個「金雞母」也不靈,因怕吃官司,他還一度惹上官符,六個月徒刑前科,不能再犯,從此,營運日落西山,股東在報社賺錢時只分到「股息」,卻一直不分紅利,要投資自是敬謝不敏,他自己習慣「別人拿錢,他當老板」,不願自掏腰包增資,民眾這家一度是國內在野人士心目中最具標竿的報紙,便以區區五千五百萬元脫手了結,隨後,民眾大樓也廉價賣給搞殯葬起家的龍巖公司。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看李哲朗的東山再起美夢難圓,「名人牌」好牌出盡,還是不管用,是否從此這個再回報界企圖該斷了念頭,自己口袋又「太深」,找人拿錢辦報又行不通,他應知道,此一時,彼一時,人家拿錢自己當老板,何勞他軋一腳呢?他該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了。●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