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gh-guy - 很角色週報148期 | 2014-04-28 08:02:22

5版   笨蛋  台灣問題就是人才問題

           要交替不是新人換舊人  變法改革  古今成功者幾希 

 

          要改革真是談何容易,五千年中國歷代更替中,可曾有過改革成功的例子嗎?不是沒有,唯一的是秦皇朝「商鞅變法」,而成功的統一了全國,秦國原地處西北,資源缺乏,欲振乏力,便是採納了商鞅變法,從內政振興著手,進而有遠交近攻的策略,一舉而收伏六國,一統國家,但變革成功的商鞅卻沒好下場,最後被秦皇以極刑處死,這正是功高震主後的悲慘下場,當然,以後人看商鞅變法造就了中國第一次統一,創造了秦始皇的第一位「始皇帝」,商鞅名垂千古,為後人稱頌,他的成功改革後雖下場悲慘,仍然獲得肯定。

   但商鞅之後的改革則無一成功,全都以悲據收場,最有名的宋朝王安石變法,變法改革原甚受當朝皇帝支持,放手讓他揮灑,但因改革勢必面對既得利益者,一群高官厚爵的激烈反對,有名的司馬遷就是以道不同不相為謀,起而反對,他並非以維護個人利益而反王安石,但他舉出反旗甚受既得利益集團聲援,在強力反彈中,皇帝老子抗壓性太弱,由全力支持轉而也加入反對陣營,最後,王安石遭貶,從當代大臣貶至窮鄉僻壤為小史,等到新的皇帝接棒後,才叫王安石回朝為官,但「一朝被蛇咬,終身怕草繩」,從此不彈變法矣。
 

 歷史太多前車之鑑

   之後,談改革比較有名的是清朝光緒皇帝的變法,他受當時名儒以康有為領導包括譚嗣同、梁啟超等人提出的改革主張影響,積極進行革新變法,但保守派的親皇、大臣們起而反對,又未先徵得大權在握的老佛爺慈禧太后首肯,在群僚讒言下,慈禧擔心皇權受衝擊,對光緒處處防範,也處處杯葛,光緒一度以臨危待變,授意康有為找當時兵權在握的袁世凱出兵奪權,卻碰上了一個「賣友求榮」的袁大頭,秘告慈禧,因而光緒被幽禁瀛台,康有為被迫逃亡日本,這次革新算是「壯志未酬身先死」。
   改革實在不容易,歷史變法不成的教訓,已有太多前車之鑑,這一回,馬英九為迎合太陽花風潮挺身而起,提出國民黨將全面改革,責由他任命的黨秘書長曾永權限二週內提出改革方案,主要指「組織、文宣及新媒體」三方面,一般反應這只是順應因太陽花而引來的「世代交替」而做的決定,但仍被指多是枝節,顯然見樹不見林。

 金溥聰便是一個最大問題

   因為,國民黨當前面對的問題,馬英九提出那三個面向,只是點,太狹隘,一些關鍵問題並未著墨,如決策核心問題未見著墨,用人同質化,還是小圈圈的一批人,有人便認為金傅聰的被重用,便是一個最大問題,要改革就必須從馬英九本身著手,包括他的用人處事方面,不可侷限自己相信少數人。
   馬英九可能不知道他一再重用金溥聰,讓金在中央黨部任內,把地方黨部改革得完全發揮不了作用,形同虛設,尤其,黨權的集中於中央,已引起地方怨聲載道,而金溥聰回任國安會,這次風潮就沒有各縣的聲援,這就是決策圈太小,聽不到建言,各地都心存看好戲。
   王金平關說案馬英九獨斷,不僅未獲黨內回響,取得一致共鳴,反而黨內大老以及黨籍立委們的批評聲不斷,一個總統兼黨主席卻號令不出,百年老店黨權式微,暴露執政黨的危機四伏。
   要改革的確不容易,國民黨今日面對的問題是用人不當,黨的核心價值被賤踏,這都是馬英九難以承受之重,如今,他卻以「組織、文宣、新媒體」為改革三大面向,可見,馬英九的改革志向是小鼻子小眼睛,不是大開大闔,以世代交替乃至改革二種方向加以連結進而延伸後,要交替不是新人換舊人,更不是被侷限於年輕人取代上一代的老人,民進黨可以妄自菲薄,但執政的國民黨則不可,因為,面對的是即將到來的政權交替的挑戰。


     人才不分老少

    因此,世代交替也好,改革也罷,不是對人,而是人才的交替與改革,要重用人才,無才無德的庸才既使是年輕,也該敬鬼神而遠之,只知敢衝敢撞,有如林飛帆之流的那一夥人,就不能用,那管是年華老大,年歲很輕,只要是可用之才,則大大重用之,庸才,只知蠻幹但求「英雄」虛名,則早早送走,為此,就世代交替而改革是對人,應是指人才而言,當年柯林頓一句「笨蛋,就是經濟問題」,而當選美國總統,在此,迎合上另一句「笨蛋,就是人才問題」,才是針對問題而解決問題的做法。●風信子
 

⇧回模組首頁
⇦04-28 很角色週報148期
⇨04-28 很角色週報1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