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太陽花抗爭風潮的林飛帆和陳為廷二人,都是如假包換的「職業學生」,而稍後領頭包圍中正一分局的洪崇晏也是「職業學生」,這些人都是在號稱社運抗爭中「無役不與」的老手,只要有抗爭活動都「身先士卒」,扮演領頭羊角色,他們在瑩光幕上搶足風頭,以抗爭「領袖」自居,成為某些媒體刻意吹捧「造神」的「英雄」,但卻不是「好漢」,因為,風潮過後,捅出了紕漏,便極盡澄清之能事,說什麼「不是發起人」,而三人中也在相互「取暖」中為各人「幫襯」,互相「漂白」,都不認帳。
林飛帆不是一直在強調要「共同承擔」?卻是「說的比唱的好聽」,擔心尾大不掉,又冒出不要「秋後算帳」,企圖卸責了事,既然是領袖們一起「共同承擔」,那麼就面對,什麼不要「秋後算帳」,豈非多此一句,說穿了,其色厲內荏,全寫在他們膽怯的「臉上」。
魏揚面對司法竟號淘大哭
且看,另外一位早先被控攻陷行政院的魏揚,在號淘大哭搏取同情之餘,就辯稱只是「路過」,不是發起人,而林飛帆立即迎合,為魏揚「幫腔」不是發起人,之後包圍中正一分局的洪崇晏,紕漏鬧大了,也抵死不承認是發起人,林飛帆更跟著「照本宣科」,為洪某不是發起人「聲援」,而林飛帆和陳為廷在佔領國會,吃足了風頭,在臨去秋波中一番「勇者無懼」的姿態擺足後,以大夥「共同承擔」回應,卻又添上那句不要「秋後算帳」,一派卸責嘴臉,其前倨後恭,前後矛盾,叫人看了嘔心,這就是「職業學生」幾以「抗爭為常態」的他們,之所以造成外界「錯覺」,以「學運」看待的原因。
人們很納悶,這些人不是學生嗎(蔡丁貴除外)?怎麼有閒功夫,在不同抗爭場合參與,就算可以蹺課,也可以「延畢」手段,讓他們有充份時間在各個抗爭中露面,但令人難以理解,他們到處奔波,南征北討,既使有時間,也得有經費支援,那麼,誰在支援他們,交通要錢,吃飯要錢,住宿也要錢,此外,在抗爭中包括大聲公、布條,抗爭標語製作更要錢,而林飛帆也好,陳為廷也罷,乃至洪崇晏都是學生,沒有工作,根本沒收入,錢從何處來,當然,不可能「橫財飛來」,就以這次佔領國會廿多天,種種開支,難以計數,媒體曾披露有對外「募款」情事,但那是違法,何況,募款收入,畢竟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活動經費那裡來?
就拿三月卅日在凱道號稱五十萬群眾的黑衫軍抗爭的浩大活動,光是舞台、燈光、雷射的費用,沒有二千萬,也要一千多萬,錢從何來?沒錯,這場活動民進黨曾動員各縣市黨部以遊覽車運送支援人手,才湊出了數以十萬計群眾聲援,政黨介入,無疑是經費來源之一,也可能有人在抗爭中「借風扯蓬」,獲得了社會人士的贊助,有人也指出台獨團體應在經費上助了一臂之力?
據瞭解,在林飛帆與陳為廷二人領頭佔據了國會廿一天中,外界支援資源滾滾而來,因此,吃的、穿的,以及其他用品不虞缺乏,甚而退出國會,經過盤點,居然有大批剩餘物資,送到弱勢團體,以示「物盡其用」。
儘管如此,三一八畢竟是全國性最大一次抗爭活動,引起國際囑目,錦上添花有之,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在那廿一天中,林、陳二人當然不愁吃、不愁住、不愁穿,但這種好康的情形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回過頭看他們在南鐵、國光、美麗彎乃至樂生、大風車抗爭中,就沒有那麼好了,所有經費支出,錢從那裡來?社會好心支援,恐怕門兒都沒,難道是當事人「掏腰包」?有可能,而每一次抗爭,不會是一次便沒了,還得有下文,也許第二度抗爭,甚而第三次,或沒完沒了的抗爭,經費支援就不是小數目。
不可能自掏腰包
要知道「天下沒白吃的午餐」,那些人到處參與抗爭,由於「老手上路」,行動方便,搞抗爭得心順手,都是社運熟面孔,很受當事一方樂於接受,因此,什麼地方出了問題,他們便「應召而來」,把自己化身為當事人,全力以赴,這背後的動能,自然有「錢」才能動得了,一來一往中,是否有「對價關係」,不得而知?沒有工作,身份是「學生」,沒有收入,因此,在口袋空空下,如沒有鈔票支撐,又如何動得了,包括林飛帆與陳為廷等人,勉強稱得上小康之家,背景單純,但也不可能自掏腰包,替人在抗爭中衝鋒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