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雄市建商在推動「高雄易居」的利多,以招廣徠,但屏東居是不是「大不易」,卻在屏東人心目中成為揮之不去的一個結。屏東有好山好水,照說屏東是一個適宜居住地方,但多年來人口外流,工商發展遲滯,二十年前全縣人口曾突破九十萬人,但如今不增反減,一直在八十四萬人徘徊,成為一個「二等縣」,因此「屏東居大不易」就這樣流傳下來。
有道是「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屏東既不是「危邦」,當然也不是「亂邦」,卻會淪為留不住人的縣市,寧非怪事,綠色大地二十有年,確實是很值得在「藍天變綠地」的人士深切思考。
白居易闖長安可借鏡
雖然,這個由十五名議員組成當年,大唐一名傑出的詩人白居易,對史書稍有涉略的人士,應該對千古好詩「琵琶行」這首敘事長詩有深刻印象,白居易在寫琵琶行,給後人以這首長詩意境美,語言出脫超俗,更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尤對人物形象的刻劃的描述,入木三分,成為傳頌千古的詩篇。
但在追敘白居易這位傑出而寫實詩人時,不是在緬懷他在詩詞的表現,而是在給屏東人提醒這個字樂天的詩人,當年還未成名,打算到唐朝首都長安打拼的遭遇,一千四百年前的長安是當時全國最大都市,人口超過百萬,舉世無雙,而白居易在進入長安時,正好是唐朝中葉,在唐明皇把「三千寵愛繫一身」於楊貴妃,朝政紊亂,爆發「安史之亂」,在唐玄宗這個無情皇帝走避入川途中,發生那首「長恨歌」中的將士不聽指揮,迫使唐玄宗被迫勒死貴 妃,一代貴妃死於「馬崽坡」,成為後世傳唱的悲切昏君的愛情故事。
那時,長安城人心渙散,經濟混亂,物質高漲,長安人生活陷於困境,大米價格一日三變,「長安居大不易」真正叫首都老百姓體會了個中滋味,而白居易這個年輕人卻在動亂時到長安打拼,由於古代文人有所謂「文人相輕」的觀念,但他仍然抱著「強龍不壓地頭蛇」思維,抱著向文人前輩「拜碼頭」,拿他剛完成的一首詩向首都文名最夯的文學家顧況請教,顧況文才四溢,卻恃才傲物,那把白居易這個鄉巴佬看在眼內。
良駒也要遇伯樂
當顧況看了下人送來白居易名帖有「居易」二字,便生了厭煩,當場嗆聲「近來長安米價太貴,只怕居住不容易」吧,等於正面回應此時「長安居大不易」,白居易要在長安居,可是不容易,但顧況畢竟學究天人,對後輩的作品仍然好奇,便隨手翻看,在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頓時拍案叫絕,大為讚賞,馬上叫白居易入內奉茶,這時才說了「能夠寫出這樣的好詩,住進長安也不難了」,白居易便在長安「居」住容「易」了。
白居易後來考上進士,詩名遠播,成為中唐與有「詩仙」盛名的李白、「詩聖」的杜甫成為唐代「三大詩人」,他在長安那個動亂,物價不穩定,生活困難的地方終於住下來,對他而言是拜傑出的作品才能留下來的長 安,正是「長安居大不易」。
農業縣應有施政方針
白居易的故事值得人們深思,當然,拿白居易的才華,既使到了屏東,恐怕他的才華淒美詩篇,很難獲得賞識,一代詩人會慨嘆這個農業縣份的文風,這已不是可以「遇人非才」能解釋的,他可能會淪落他鄉難以為繼,「天下文章在屏東」如不是勉強仍有少數一、二人揮灑自如,一定成為稽康那首「廣陵散」千古絕唱了,好加在他當年是到了長安碰到「識貨」的,如到了屏東豈非是「不識蘆山真面目,只緣人在此山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