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在獨家專訪中,除了給陳菊對讓她難過的氣爆有話好說外,大部份篇幅在吹捧高雄市政的「政績」,雖然都是老調在重彈,如「亞洲新灣區」,如「世貿展館」的完工啟用,如流行音樂中心,又如旅遊休閒中心等等的開工,乃至如輕軌第一期工程即將完成,明年正式營運,這些有的正在動工,有的即將完工,對未來高雄市的發展當然會帶來正面裨益,但都是市政府對外一而再,再而三對外公開,好在遠見這次專訪是「一個願挨一個願打」,不像過去的「廣告規劃專題」要付費,這一回則是免費提供版面,舊調重彈,也不亦樂乎。
奢談地下管線要平安
陳菊侃侃而談到「要把高雄從一個重工業城市轉型成為一個宜居城市,更強調「但要平安,比什麼都重要」。
對高雄是否為「宜居城市」?這個問題就有得扯,因為有機會「自己種瓜說瓜甜」,陳菊不免要重提去年便對外「自我吹捧」過,也在各個公車站廣告招牌上推出而引以為傲,在專訪中她重彈二○一一年到二○一二年間高雄市就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公園協會舉辦的國際宜居城市獎中,獲得三金二銀四銅的獎勵,而二○一三年又入圍十一項,更得到四金三銀,得獎數量全球第一。
這個所謂「宜居城市獎」,對高雄市是一種殊榮,得之不易,也難能可貴,顯示高雄市政府公共建設方面有創新,績效不錯。
只是,從二次得了獎,加起來七金六銀與七銅中,只能說是勉強沾上「宜居」這個稱呼,因為不論是金牌也好,銅牌也罷,都是以各種公共建設單項建設規劃有獨特創新表現,如世貿展館的波浪建築,舉這個案例,即可看出不是涵蓋高雄市都市發展的全面。
當然不能抹煞高雄市的國際得獎的光榮,但以這些年的水淹高雄北區,二個月前的氣爆造成卅二條人命喪失,二百八十萬市民飽受生命財產安全最大威脅,迄今人人「談爆色變」,陳菊自己也說,氣爆後夜深人靜每每聽到救護車呼嘯而過的警聲,心情沉重,忐忑不安。
市府開源不力節流無能
由此可以反證,高雄是居住的好所在,距離實際需要甚遠,古來有「亂邦不入,危邦不居」的說法,那場氣爆,已暴出了高雄的居住安全堪慮,而在市民腳下的「不定時炸彈」,又有多少,幾個單項公共建設因創新,有特殊表現得了好多面獎牌,就吹噓高雄是好居住的城市,就未免言過其實。
高雄居大不易,從高雄人口的成長不增反減,也可證明市民已經不在意古人有「父母在不遠遊」,引伸為「父母在,要遠離」,已是不爭事實,因就業困難,高雄經濟發展不如預期,迫使高雄市淪為全國最大債務城市,二千多億的舉債,說明了一切,因為,經濟不佳,財政收入少,不得不舉債,陳菊的對手楊秋興指出,高雄市舉債即將破錶,是一個瀕臨破產的都市,高雄市債台高築,市府開闢財源不力,節流又無能,要維持市政推動,為了選票不得不積極投入建設工作,但缺少財源,只有借錢,拼命舉債一途了。
高雄市會不會因此「破產」,恕小市民不知,但人們的認知,如果高雄市是一家公司,負債沉重,債務高於產權,肯定要宣告破產,面對這麼一個債台高築的市政府,因此給每一位高雄市民平均的負債近九萬元,市民無辜,卻要為市府的理財不當背起沉重債務,硬說高雄是宜居城市,可就牛皮吹破了,誰相信。
何時讓高雄人住得安心
對二百多萬市民關心的地下管線,乃至無數箱涵連結而成的「不定時炸彈」,執政的國民黨行政院長江宜樺提出另闢「石化專區」的問題,在專訪中也提及,陳菊別無其他高見,認為此一提議可行,可是,她不急,理由是要闢專區在何地得由市民來決定,看她如此尊重市民意見,是對的,問題是,不定時炸彈,何時又氣爆災害重演,沒人知道,氣爆發生,當然是不會等,等石化專區完工後?或已引爆,什麼都難料,在「慢郎中偏遇急驚風」的情形下,期待陳菊廣泛徵求市民同意後,是何年何時?可能十年、八年,也可能更久,因為,徵詢市民意見,到填海,到動工興建,是一段慢慢的長時間,在此前,市民只好多祈禱,多唸幾次阿彌陀佛,宜居城市也不過是口號,吹吹風可以,因為,真等到施工那天,身為宜蘭人的陳菊,也許早已離開高雄了。●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