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的績效是每況愈下,原因在於錯誤的決策,將應由公務員做的事,大部分委託社會團體辦理,結果是肥了少數、瘦了弱勢,社會局也遭到『發包中心』的譏諷。
以前形容民政局是天下第一局,現在卻已由社會局取代,去年將近一百四十七億餘元的經費,今年就成長十一億元,如果加上最近因府會爭議而遭到犧牲的重陽敬老金,社會局的預算就超過一百六十億元,當然傲視其他單位,尤其海洋局全年預算竟然只有社會局的五十分之一。
被批「發包中心」
依照錢多好辦事的理論,照理說,高雄市的社會福利應該是全台灣第一,可是因為將業務委託社會團體辦理,於是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以至於市長陳菊全力支持社會福利的政策美意,到了社會局就變質。
不只錢多,社會局的力更傲視群雄,全局一共兩百二十七位員工,其中一百一十七位社工還不夠,另外約聘僱兩百三十位社工,但是仍嫌不足,還以公益彩券盈餘聘用更多的社工,除了每一位三萬三千元薪水,還要編列年終獎金、退休及離職金,以及勞健保費與職災保險費,他們的工作竟然只是審核中低收入戶的資格。可是,社會局已有社會救助科負責中低收入戶的審核工作,外面還有民政局及區公所的里幹事協助認定中低收入戶的資格,顯然額外聘用人員已是多餘,然而社會局竟然挪用應該用於殘障福利的彩券盈餘,而且完全不顧負責身心障礙業務的人力不足。
新移民之家每年浪費400萬
除了彩券盈餘不用於正途,社會局的委辦業務更是驚人,以婦女及保護服務科為例,其中的保護服務股就有五項委辦業務,至於從前由社會局直接辦理的新移民家庭業務,竟然以每年超過四百萬元的經費,將新移民家庭中心的業務交給基督教協會辦理,可是因為信仰不同,以至於信奉回教的印尼及信仰佛教的泰國新移民,都不願意到新移民家庭中心,讓原本熱鬧的社教館大樓門可羅雀,要不是教育局利用其中一樓辦理社會教育工作,整座大樓就變成蚊子館,超過四百萬元完全浪費。
如果委辦業務盛行,豈不相對讓市政府公務員無所事事?這是議員反對委辦的理由,其實議員的擔心不無道理,社會局就將老人居家服務委託二十四個社會團體辦理,而且即使已有1999市民專線,社會局仍然將救援連線業務委外辦理,其他老人中心、老人公寓、日照中心的業務更全面委託社會團體辦理。至於成效如何?社會局心知肚明。
社會團體領取委辦費用後,理應自給自足,但是社會局仍嫌補助不足,就以老人福利服務中心為例,社會局居然給予專案行政補助費,還有勞健保與勞退職金補助費,另外的『委託民間辦理老人照顧服務』,除了居家服務費,還給訓練、表揚、宣導服務費,甚至還有『其他專案服務費』,至於中心水電費當然也由社會局買單。
社會福利經費成肥肉
社會福利應當用於照顧弱勢,可是在政府人力不足的藉口下,社會福利經費已經變成社會團體的口中肥肉,因為除了給委辦費外,還有獎補助費,以老人福利科為例,就編列了四億五千零七十萬元的獎補助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