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在發展市政建設又獲得國際肯定,二0一三年國際宜居城市獎取得了全球第一,當然,在台灣也是第一了,消息傳來,市長陳菊相當興奮,因為這個榮譽得來不易,是和全世界先進國家的各大都市比高下,而一舉贏得第一,市政府第二天便在各大平面媒體上大登慶祝廣告,以「高雄的驕傲」全球都看得見,與二百八十萬市民同樂,果然,高雄市已走出去了,而且獲得國際給予最高評價,誠屬難能可貴。
比下世界大城市
當然,這個以大都市居住環境作為評比競賽中,高雄市的對手,無一不是世界先進而現代化各大都市,如英美的倫敦、紐約,歐洲的巴黎,乃至亞洲地區的日本東京、南韓首爾以及中國大陸北京、上海,此外尚有高所得又有花園城市美譽的新加坡與自由貿易全球著名的香港,都被高雄市比下去了,即使我們首善之市的台北市更沒得比。
從這個世界第一宜居城市獎的榮耀,誰說高雄市居大不易?而是道道地地最適合市民居住的都市,在各項評比中高雄市取得四金三銀三銅,總和因而躍居全球第一,顯示市政發展方面高雄市用心很大,尤其各種創舉,引領文創的表現,具有特殊而優異表現,都是值得大大歌功頌德的。
從公佈的各種項目評比中,高雄市取得四項金獎的有世界貿易展覽會議中心、哈馬星鐵道文化園區、旗津海岸線保護工程與得樂日嘎橋,銀獎方面則由永續建築環境改造行動計劃、前鎮之星自行車道橋、月世界風景區取得三項,銅獎也是獲三項殊榮,包括鼓山區綠邑-樂活新城、大樹區走逛美麗新田園與紅毛港文化園區。
環保與維護文史加分
由上述各項得獎的都市建設項目,反映高雄市在減炭與環保以及維護文史方面的投入,是贏取佳績的主要因素,更在重大建設方面的巧思與創新,如旗津海岸線保護工程、前鎮之星自由行道橋,即在積極減炭與維護環保的具體表現,而剛完成的世貿館取海波浪式的新創的建築,能配合海洋都市的發展特色,都是相關單位苦心積慮取得的成果。
以哈碼星鐵道被發展成一個文化園區,高雄市府能從一個已被廢棄的鐵路運輸系統,以廢物利用為著眼點,加上文思創舉造就一個尋幽追古的鐵道文化園區,最值得推許,這是高雄市在文創方面表現的厚實功力,才能吸引國際人士給予更高評價,金獎取得實至名歸。
全球第一,台灣也第一,高雄市政當局在獲此一難能可貴的榮譽後,當然是值得驕傲的,但市民在捫心自問中,市民宜居城市的要求,似乎並非沒有檢討改善之處,要達到更加完美的居住品質,仍然需要加強,全力以赴。
工業廢水汙染是警訊
最近發生的日月光排泄污水,造成後勁溪嚴重污染,相關單位卻未能防患末然,在經過一而再開罰後才因造成全民憤怒,在千夫所指下始下令停工,這件事已不是一個單一事件,整條後勁溪被污染,豈可等閒視之,市民居家品質遭到破壞,農作物被污染引起的食物安全,對全球第一宜居城市獎的高雄市,無遺是一大警訊。
關心地方居住環境人士憂心,如日月光事件提早爆發,如發生在國際評比中,高雄市能否安然在「全球第一」中過關,都是值得探討。
人口外移不容輕忽
其次是,這二年半高雄市人口外移明顯,人口不增反減,高雄市這個以人口數成為僅次於新北市的全台第二大都市,如未能面對人口減少的嚴重現象,對症下藥,採取適當對策,三、五年後人口減少,外移再增加下去,有可能由第二大都市,落退到第三,甚至落四,就一個取得全球宜居住城市第一的高市,這已不是一個警訊,而是一個諷刺。
人口會減少最直接的原因,應與治安問題、謀生不易、失業率高有關,因此,如從人口減少而認為「高雄居大不宜」,當然言過其實,畢竟全球第一的榮譽不是浪得虛名,而人口減少現象如繼續增加,就不容輕視了,因為,就眼前的六都人口比較,新北市近四百萬人,高居第一,不受搖撼,高雄市二百八十萬為第二,台中市二百六十萬為第三,台北市這個首善之地為二百五十萬第四,台南市、桃園都略約過二百萬門檻,在第五、六之間。
可是,新的人口數字比較,高市人口外移居六都之冠,最近似乎稍有回轉,但原來較第三的台中市多了十三萬人的高雄市,如今已縮小到差距十萬,數字會說話,高雄市人口少了一些,在後頭的台中與台北則多了一些,正由後頭猛趕,居住環境全球第一的高雄市能不深謀遠慮嗎?●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