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丘冤死一案拖了一個多月,仍然在燃燒,沒完沒了,在民怨沸騰中,終於迫使實施四十多年軍法走入歷史,軍檢與軍事法院「球員兼裁判」,偵審工作偏頗,全民要求還原真相,更加渺茫,但軍人犯罪回歸司法後,不僅未能平息民怨,捲起了滔天大浪,卻轉向國軍,六天內兩位國防部長相繼陣亡,八天內連換三位部長,成為國軍建軍以來最嚴重問題,且進一步爆發軍方內部的「內鬥」,軍心士氣,陷入崩盤危機,做為三軍最高統帥的馬總統的領導統御更面臨空前重挫,因此,國軍存廢議題在很角色率先拋出後,已引起各方爭議,甚至,提出何不將國軍大幅裁減,迫使將領們的反撲,內鬥問題,藉將領編制減少,找到改善之道。
八天內三易國防部長
六天內二位國軍最高權力領導的國防部長先後辭職下台,又在短短八天內三易部長,這種形同「五日一京兆」的人事更易,為前所未見,但走了二位部長,由嚴明接下部長後,非但對國軍內鬥問題未能止血,另一位陸軍司令李翔宙卻在人事動盪中先請辭不成,又提出退伍,陸軍在兵種中地位最重要,都因遭打壓被迫唱起了「歸去來兮」,國軍爆露的內幕重重,已叫全民無法接受。
更叫人民難以理解的是,在軍法修正中,包括已退休,乃至猶在營國軍將領紛紛反撲,這一把火已燒出了國軍「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醜陋一面,原來各方寄望於楊念祖的「文人部長」,才上任六天便「巧合」的發生一位綠營色彩的講師朱某爆料其多年前的一篇他人代為撰寫論文抄襲,被迫辭職,各方對在這個時間點的巧合,深感不可思議,也從此國軍內鬥問題檯面化。
洪仲丘冤案,國防部成為眾矢之的,軍方對這一冤案一味「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和稀泥,荒腔走板演出,是促使白衫軍廿五萬人抗議事件的始作俑者,面對之後,一連串的風波不斷,軍心渙散,士氣低落,人民對國軍信任度已蕩然無存,已提醒了對國軍存廢核心價值引起話題,深受爭議,而將領編制泛濫、內鬥不休,造成募兵成果不張,在軍頭們提出「半募兵,半徵兵」以維持廿多萬大軍陣容的主張,有識之士,卻力主大幅刪減兵員,進而縮編將領編制,減少「星星」滿街跑現象。
國軍人數不符人口比例
是否對國軍存廢以茲事體大,牽一髮而動全身,應從長計議,但此時主張大幅減少兵員,則是值得檢討的議題。
因為,台灣人口二千三百萬人,卻維持二十多萬國軍,實在偏多,「滿天星斗」的將領,正是內鬥的主要癥結,且看看一些先進國家兵員人數比較,日本人口一億二千多萬,才維持廿萬兵員,而人口有五千萬人的英國,也只有十八萬多人,馬來西亞人口二千六百萬人,兵員九萬,澳洲一千二百萬人,僅有五萬兵員,從上述各國兵員比較,台灣兵員偏多,再裁一半都可以,不僅減少政府財政沉重負荷,對募兵推動困難,以裁減兵員的負擔用在募兵上,問題可迎刃而解,將領減少,人多口雜、軍種相互杯葛,造成內鬥不休,也可避免。
在洪仲丘命案後,國防部動員有關單位出面辯白,人們見識了一個維持二十多萬國軍的軍方,卻是「滿天星星」,上校排排站,一顆星、二顆星、三顆星,將軍已到了「滿街跑」的驚人數字地步,將官與士官兵的人數比例,完全失衡,熟悉各國軍隊體制人士指出,台灣將軍的編制人數冠絕全球,一個笑話,在台灣西門町,從商店掉下的一塊招牌,砸到的是將軍。
編制緊縮還是滿天星
馬政府曾緊縮將軍編制,把三軍總司令部縮小為司令部,如陸軍總司令部少了一個「總」字,改為司令部,但那只是表面文章,司令仍然三顆星高高掛,與前總司令沒有二樣,各軍種司令部的處長、主任、副司令,還是「滿天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