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gh-guy - 很角色週報129期 | 2013-06-24 05:31:49

7版  兩大之間 更能聚焦

                台北雙子星規劃如成功 有人會說火車站不好嗎

   市府也認為兩幢高樓建築,對營造未來市民空間會有所影響,則與「聯盟」在認知上略有差異,市府似乎在認知上有所保留,但在小市民眼中,對未來那兩幢台鐵高樓建築的存在,是否會造成嬌小的舊站造成沖擊,或如市府所謂的影響市民活動空間,根本都是「外行瞧熱鬧,內行看門道」,應攤開在檯面上接受公評。

   當年與高雄舊站同年代,建築外觀很接近的台北車站今何在?早就「屍骨不存」了,當年綠色概念未抬頭,拆了就拆,代之而起的八卦式的七樓龐大建築,如雙子星未出意外,否則,兩幢三百多公尺的超高建築,豈不也把台北站比下去,且在周遭高樓林立中被包夾,更抬不起頭,但台北寸土寸金,基於「地盡其利」,各界都認為一朝雙子星問世,台北車站商圈的商機隨即被帶動,成為比信義商圈更繁華、更現代化的核心地區,台北對雙子星的擘劃,是朝經濟發展,現代化都市繁榮目標,卻未聞有所謂綠色團體說三道四。

    大部份市民接受

      就保存帝冠式車站一事而言,扯上台北車站似乎不搭嘎,但未來台北站的八卦八層建物在周遭超過建物包夾下,出現 「小巫見大巫」不協調形態,是很難避免,但在發展現代都市景觀中,在「兩權相害取其輕」下,還是被大部份市民接受。
    帝冠式高雄車站出現的保存「歷史記憶」的爭議,那是仁智之見,它被保存下來,是無庸爭議事實,比高雄站歷史更久的北投車站拆除後,就被移到彰化一所民俗村就地「復原」,卻未曾有爭議,自稱「公民參與聯盟」組織他們的反彈,大概是針對地下化後地面出現的兩座五十公尺高台鐵大樓,認為等地下化工程完工 後舊站移回,在那兩座規劃五十公尺建築出現後,因包夾而受沖擊,這是他們爭議重點。
    但火車站成為高雄市對外門面,高樓建物出現在交通樞紐的車站,全世界先進國家都是如此,是稀鬆平常,除了巴黎因數百年歷史的當年古蹟比比皆是,高樓建物受限外,其他大都市車站周圍超高建築,被認為理所當然,那句「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皆歡顏」,應指多蓋建屋以收容蝸牛族,在「地盡其用」下,高樓建物的出現是形勢所趨,東京車站年代更久,不過三樓高度,但周遭都是超過建物,五十公尺不是超高,沒有一、二百公尺高度,那算什麼高樓建築,既便如此,東京中央車站便相形失色,受到沖擊了嗎?日本人反而樂觀其成。

   寸土寸金 地盡其用

    如果,新的高雄車站地下化完工後,連五十公尺低高度建物都不容其存在,那麼,為了那座嬌小車站,一句「歷史記憶」的大帽子下,所有建物都得「矮了一截」,除了寸土寸金地區土地不能充份使用,形同「鑽石地段」的土地使用浪費,對市民預期現代化的高雄都市景觀,都受到影響,什麼都不重要,一切為那座老車站,在輕重得失相衡量下,何者才重要,能不審慎思考嗎?
    相信市民們絕對支持好好保存舊車站,大家也一致認為市民的「歷史記憶」很重要,但在土地充份高度利用,以及急待提昇高雄市國際都市化的目標下,如照「公民參與聯盟」的看法,萬事惟有舊車站的存在,所謂「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聲」,什麼都市繁榮,地方發展都在其次,是否本末倒置?以「黑箱作業」指摘,顯然有商榷餘地,是非對錯是否也該聽聽其他二、三百萬市民的意見,真要「公民參與」,有意見「大家一起來」,不是特定人士的專利, 我們尊重「公民參與聯盟」的意見,但更尊重所有高雄市民做為公民一份子的「參與權利」。

    深入探討會更好

     因為對保存車站,給市民保存「歷史記憶」,在兩座五十公尺建物出現後,所謂會造成「沖擊」,究竟沖擊些什麼,又帶來多大沖擊,那只是概括性的話語,沒有具體而微的立論依據,大家都難以費解,當然,有必要深入探討,也聽聽絕對多數公民意見了。●風信子

 

⇧回模組首頁
⇦06-24 很角色週報129期
⇨06-24 很角色週報1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