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gh-guy - 很角色週報51期 | 2013-04-09 06:02:05

14版   農產政策不一 讓生路變絕路

           產銷無門 漂鳥斷生 

 

 

    因應經濟不景氣,農委會為了鼓勵年輕人回農村工作,擴大推動「漂鳥計畫」吸引許多在都會工作遇上挫折的新貴自動回鄉。只是當中有人轉型成功,也有人已經宣告失敗。的確,要作一隻全農的漂鳥,並非每個人都能達成,講現實點,是有條件的,如果沒金錢作為後援,就會像大部分的農民一樣,只能餬口飯吃,漂鳥肯定會半途而廢;在漂鳥的很多成功案例中,有人發揮所學,將自己的熱忱將專業融入,創造產能價值,熱活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2008年底科技業遭無薪假、裁員潮席捲,一名科技新貴,放棄月入10萬的高薪,捲起衣袖回鄉專心栽種草莓一炮而紅,不過,也不乏有人將好不容易存的老本一次賠光。也有人因為政策失當,成為受害漂鳥。「漂鳥展翼.歸園築夢」,漂鳥要像農民一樣學習十八般武藝,從翻土、撒種、澆水、除蟲害、採摘、運輸、販賣樣樣都不假手他人,可是耕鋤的收獲和收購價格卻是天差地別,漂鳥終於體會什麼是「菜土、菜金 ! 」,四月初到四月中,才短短兩週,菜價就暴跌四成,一把菜10元、一顆蘿蔔5元,連西瓜一斤也只剩6元。春天天氣多變化,全國最大的雲林西螺果菜市場,各類蔬菜每公斤平均交易價,回跌到14元以下,預估菜價還會下探。這也證明一點,漂鳥們想要穩定長久的從事農業生產,就要多參與農業相關專業訓練,更重要的是要多結交不同產業、不同專業知識背景的朋友,才能激盪出漂鳥們在農路上闖出一條新路。不過參與漂鳥的農夫有些是為環境所逼,又恰巧分派到產銷不健全的農場,其艱辛程度更甚於老農民。

  橋頭農場只供田不助銷

   高雄縣政府選擇在大寮與橋頭農場推出類似農委會漂鳥計畫的「回歸田園專案」,立意雖美,卻呈現正反兩極評價,橋頭農場因為沒有完整配套措施,加上農政機構本位主義作祟,農場「只供田、不助銷 」,造成原本已經生活拮据的新農民黃湘淓等人陷入「產銷絕境」。
   高雄縣政府選擇在大寮與橋頭農場進行「回歸田園專案」,承租大寮鄉與橋頭鄉台糖土地共45公頃設置農場,分別鄰近台88線快速道路及橋頭鄉台一線、橋頭捷運站,提供200多名工作機會,每人可分得0.2公頃土地耕種。耕種屬性又分為一般農法區與自然農法區,自然農法區規定不得使用化學藥劑及化學肥料。縣府並且與當地農會合作,聘請2位專業農民整天在農場上班,傳授學員耕作、灌溉的技巧,也請產銷班加強輔導,盼大家早日進入狀況。但兩個農場卻呈現出成功和失敗極大反差。大寮農場,先天環境與後天因素兼具,土層,土壤排水條件好,加上屬於重要蔬果產銷地,香蕉、木瓜、紅豆、水稻等品質遠近馳名,大寮鄉農會理事長黃景福、總幹事蔡景逢等人更全力配合縣府政策,不吝傳授產銷班生產改良經驗及享有既有銷售通路,在大寮農場的漂鳥只要務實農務耕作就能「有耕耘,就有收穫」。


黃湘淓泣訴壓榨農民

   橋頭農場因為未設產銷售通路,造成農民作物賣不出去,被漂鳥們踢爆不為人知的辛酸面,因為長期操勞過度引發頸椎炎而住院在海軍總醫院的單親媽媽黃湘淓,一邊憂心繳不出住院醫療費,一邊又憂心農作物無門路可賣,當場含淚控訴縣府回歸田園專案根本就是一個幌子,縣府說一套做一套,形同壓榨,比日本時代還不如。
黃湘淓指出縣府的「回歸田園」專案曾經要求他們簽下一份合約,其中一項就是「請當地農會輔導籌組產銷班,辦理資材共同採購及農產品共同運銷等事務」。農業處答應會協助農民銷售、收購,最後卻是不理睬他們;而橋頭園區說要成立產銷班,至今仍不見蹤影,合作社的收購價格低到血本無歸,讓農民白忙一場。
   黃湘淓種植有機秋葵頗有心得與成果,她說,秋葵通常產季在四、五月間,為此她克服了耕種技術,讓秋葵也能在其他月份生長並且結果。每分地每天可以生產50公斤的秋葵,依台北果菜市場收購行情每公斤約200元,一天就可以進帳一萬元,卻因橋頭農場沒有成立產銷班,造成秋葵無處可賣,只好眼睜睜看著讓其原地腐爛。黃湘淓不甘心自己辛辛苦苦的成果被其他合作社以「公斤收、台斤賣」收購,黃湘淓控訴這批人簡直就是壓榨善良農民的「菜蟲」。

橋頭農會自掃門前雪

   縣長楊秋興推出「回歸田園」專案,出發點是希望大家自己吃得飽,多餘的作物再對外販售。如今因為橋頭農場沒有產銷班,造成漂鳥們自生自滅,此語聽在橋頭農場的新農民耳朵裡顯得格外諷刺。當地橋頭農會更似一副自掃門前雪的姿態,意有所指當初縣府執行「回歸田園」專案,為何不讓農會參與,現在自食惡果了。
   橋頭農會推廣股員楊大鵬指出,縣府推動「回歸田園」專案是向台糖租用荒廢十多年的蔗田農地,再由橋頭鄉公所進行登記分配,而台糖荒地佈滿石塊,承租的農民還要花錢進行整地才能耕作,先天的土質環境就不好,易滋生病蟲害,加上倡導耕種有機農作,不僅成本高、困難度高,農民會抱怨在所難免。

農業處僅提供零售點

    楊大鵬進一步說明農會的難處,指出農會要輔導農場的農民,有許多農民根本不是橋頭人,而且本身來自各行各業,非專業農民,對於農會輔導或建議不予採納。其中許多承租人是來自鳳山、仁武、大社等地的民眾,來往交通不易,農場內根本就是荒蕪一片,乏人認真耕作。橋頭農會本身並非蔬果重要產地,沒有設立產銷班經驗,而橋頭農會產銷班應該是承租人自願性共同籌組,也非橋頭農會可以左右的。農會本身是人民組織,並非政府人員,除非承租人主動向農會請教,原則上農會本身就有很多事務要忙,不會主動協助承租人。
   縣府農業處農務科長黃順成指出,橋頭農會確實沒有產銷班制度的成立,但是市場機制是注重農作物的品質與價格,縣府僅能站在輔導的角色上,有些承租人個人意識相當高,不見得聽得下建議,對於農作物的品質與規格觀念相當薄弱,行銷通路上較容易被通路商打回票,目前縣府為解決問題,提供每週四的縣民時間與微風廣場的行銷通路,只要承租人耕種的有機農作經檢驗合格,即能前來這些通路來賣菜。
    從橋頭農會和縣府的說詞看來,這些參與「回歸田園」專案的新農民一切都要自食其力,這和農委會推動的「漂鳥計畫」似乎又有很大差距,縣府如果不能整合農會資源協助新農民打開一條產銷管道,無異是讓這些新農民在身心飽受煎熬下對農業失去信心,讓他們再度走上自生自滅之路。●府會特搜記者:易平

 

⇧回模組首頁
⇦04-09 很角色週報51期
⇨04-09 很角色週報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