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屏東有這麼美的地 方我都不知道!」 屏東市新興社區牛井堀等五個魚堀,過去是水稻田,如今變成生態環境景觀示範社區,全是新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文長,與社區里民自力打造工程的成果,而這項成果獲得全國景觀風貌改造大獎,及獲頒城鄉公共生活空間類入選獎、比照過去的地上標示與現在照片實在差很多,該社區里民也以這個美麗景觀生態公園為傲。
從無到有被「營造」出來
縱令擁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質環境,然缺乏屯墾,開發終將成為廢墟,「社區」是被「營造」出來的,並不會自然形成。從無到有,歷經困難與煎熬,待熬過艱辛的日子,望見絡繹不絕慕名而至的訪客,或眼見一群群活潑可愛學童,嘻笑於社區戶外教學活動中,責任驅動著眾人,要把社區的營造臻於完美,且促成完美的每個機會,絕不輕言錯過。 新興社區在屏東市南邊,是一個高齡化嚴重的社區,大約有三千多位居民居住於此。以公館〝大堀〞5大湖泊為地方主要特色,早期居民務農為生,現復興南路1段店舖林立,以販售業為主,為農轉商業型態,天后宮、聖公媽廟及福德宮為居民之信仰中心。
由五個魚堀構成
新興里社區內自復興南路傍,自東向西延伸由五個魚堀(埔尾堀、牛井堀、三角堀、馬槽堀、大肚堀)構成的蜿蜒狹長堀群,面積4.4253公頃,早期出租供人養魚或種植水稻,曾因疏於管理而荒廢多年。 牛井堀早期出租供人養魚或種植水稻,曾因疏於管理而荒廢多年,導致池底乾枯且雜草叢生,如同許多城市中閒置空地一樣的命運:環境髒亂不堪、垃圾堆積,是地方及政府單位的燙手山芋。
成生態教育園區
民國九十三年,原本申請營建署城鄉新風貌計畫案而被推薦出來參選生態社區的新興聚落,以自力打造牛井堀生態池作為計畫的主軸。這裡原有被幾千戶所分的水塘,後來居民將此統一給公館天后宮管理。為了要打造成生態教育園區,社區理事會接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