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gh-guy - 很角色週報184期 | 2015-10-11 08:25:42

11版 文水狄青武后鄉

 

    山西省西邊的呂梁市文水縣,是中 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故鄉。文水縣不僅是武則天父親武士護的陵墓所在地,也有全中國現存極少數的武則天廟。 文水縣南徐村的「則天聖母廟」建於唐代李隆基時代,相傳是因為武則天在位時,免去了家鄉文水的稅賦,當地人民因為感念武則天所建。現今則天廟的大殿,是宋金時代的建築,殿內的神龕也是同時期的作品;廟內只有大殿的兩根柱子和神龕上的泥塑「走龍」,是唐代的原件。

   神龕上走龍鳳頭龍身

    神龕上的走龍,和一般龍的形制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武則天是女皇帝,所以龍的形象是鳳頭龍身。受到傳統禮教影響,象徵武則天的龍只有前腳騰空,後腳卻是著地的。一方面呼應「乾為天、坤為地」意象;其實更表示因為她女兒身,所以想飛卻飛不起來。 廟中武則天的塑像,同樣是皇后裝扮,而非皇帝,左右站著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塑像的原件在文革中遭到破壞,現僅存兩塊殘件,如今的塑像是近代重做的。大殿的對面,有一個明洪武年間的戲台,戲台下是進殿必經的走道,同時也可以產生擴音的效果。 根據史料的記載,武則天的父親武士 死後就葬在文水。2011年,文水出土了兩尊石獅,連基座高3.89公尺,經考證應為守護武士 陵墓神道的石獅,如今也暫放則天廟中。但武士 的墓至今仍未發現。文水同時也是北宋名將狄青的故鄉,文水狄家社村至今仍有狄青廟(又名狄武襄公祠),是狄青次子狄諮所建的家祠。雖經歷代重修,但規模和保存的狀況都不如則天廟。

習武成風明清多武舉

    文水也是「武術之鄉」,早在唐代縣民就習武成風,根據《文水縣誌》記載,文水在明代有28人中武舉、2人中武進士,清朝有113人中武舉、8人中武進士。 文水至今仍有左家拳傳世,學徒上千人,並多次獲得武術比賽大獎。左家拳,因清代著名鏢師左昌德創始而得名。左昌德及其弟子在半個多世紀的保鏢生涯中,足跡踏遍南七、北六,共十三省,卻從未失手,故有「左家彈腿走天下」之說。 面掌、彈腿、雙鉤號稱左家三絕。左家拳的傳人王忠治,1990年在文水岳村開設忠治武館授徒,村民及鄰近的居民,從5歲到80幾歲都有人前來習武,學徒至少有上千人。左家拳已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水鈲子列文化遺產

   岳村的另一個特色是「文水鈲(音ㄍㄨ;但當地人都念瓜)子」,是一種古老祈雨的演奏,以當地稱為鈲子的銅製小鈸而得名,用樂器模擬自然界中風雨雷電。演奏時,主奏樂器之一的大鐃要拋上空中 4至6公尺,再不偏不倚的落入手中。 武則天在唐顯宗五年回鄉省親時,文水父老就曾演奏文水鈲子歡迎。文水鈲子已經名列大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 產。文水縣上賢村的梵安寺塔,建於宋崇寧五年(西元1106年),八角形仿樓閣式磚塔,塔高45公尺,是少見的無根基、無塔剎的磚塔,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在明朝天啟年間的大地震中,山西境內500餘座塔都倒塌,無根基的梵安寺塔卻是唯一屹立不搖的磚塔。也由於塔無根、無塔剎,當地傳說就是托塔天王手中的塔。由於塔的6、7層出現大裂縫,目前正在維修中,預計要兩年才能完成。

⇧回模組首頁
⇦10-11 很角色週報184期
⇨10-11 很角色週報1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