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區是朔州市的行政中心,至今仍 保有朱元璋時代的古城牆,以及遼金時代的建築與文物。崇福寺更是與山西大同華嚴寺、遼寧錦州奉國寺,並稱為遼金三大佛寺。 崇福寺位於朔城區的中心,始建於唐高宗麟德2年(西元665年),相傳是如今被奉為門神的鄂國公尉遲恭奉旨興建。當時只建了前三進的金剛殿、千佛閣與大雄寶殿(現存前三進建築為明、清兩代重建),到了金熙宗皇統三年(西元1143年),又增建了後兩進的彌勒殿與觀音殿,成為今日五進的規模。
崇福寺內菩薩蝌蚪鬚
崇福寺的主殿──彌陀殿高21.98公尺、寬40.96公尺、進深22.31公尺,規模宏偉。屋頂的琉璃脊飾、殿前的牌匾、周圍的窗花、佛像後的背光屏以及牆上的壁畫,被稱為五絕,均為金代的元件。其中,琉璃脊飾是現存最高大的琉璃脊飾,窗花也是現存最完整的金代雕花工藝。殿內保存的金代壁畫有327平方公尺,題材以佛和菩薩說法為主,但佛和菩薩均有蝌蚪鬚,極為罕見,有一說是將金人男子蓄鬚的樣貌,融入了佛像之中。 朔州地處雁門關外,自古就是胡漢征戰之地。秦始皇32年(西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築城養馬囤兵,故稱馬邑。北齊時又加固城牆,當時的城市規模是長寬各兩公里;到明洪武10年,取北齊城牆的東南角,修築了長寬各一公里的城牆,就是今日朔州的老城區。朔州古城的城牆是用夯土而成,但殘垣保存的相對完整,無論從現存的城牆,或是城內四大街、八小巷的規畫,都不難想像出原有的城市樣貌。朔城區的古蹟多、文物豐富,出土文物達3萬餘件,區內的馬邑博物館館藏7700件,有罕見的戰國三孔布幣、西漢的雁魚燈,2013年還新出土了遼金時代的石雕十六羅漢。
千佛石塔將赴台合璧
崇福寺珍藏的一座千佛石塔的塔剎,而塔身卻在台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最近兩岸正試圖簽訂意向書,讓石塔到台灣合璧展出。 千佛石塔,又叫曹天度九層石塔,其塔身有九層,北魏天安元年(西元466年),由北魏的小官曹天度所造。塔高209.5公分,刻有1358尊佛像,故被稱為千佛石塔;其中,塔剎高49.5公分,刻有佛像16尊。 千佛石塔融合了中國的重樓式建築與印度式的塔剎,也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塔,也是單一雕刻佛像最多的石塔,對了解北魏時期的佛教與造塔,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千佛石塔原本在崇福寺內,日本侵華時,塔身被帶到日本,抗戰勝利後歸還國民政府,又被運往台灣;而塔剎則被朔州民眾藏起,之後歸還給崇福寺。塔身與塔剎自此分隔兩地。根據大陸媒體報導,兩岸已就合璧巡展達成意向,待國家文物部門審批之後,塔剎就可前往台灣與塔身合璧巡展。
明廣武城緊傍長城建
在朔城區與山陰縣交界處,有明長城和明代的軍事要塞──廣武城。廣武城分為舊廣武城與新廣武城,均位於雁門關外的軍事要衝,兩城互為犄角,是雁門關整體防禦的重要組成部分。 舊廣武城始建於遼金時期,明代城牆包磚加固,古城城牆1652公尺、城牆高8 公尺、下寬5公尺、上寬3公尺。城有東、南、西三門,不設北門,原本城門有門樓、甕城,現已不存,但城垣的保存相當完整。據考證當年城內可囤兵5000人,現城內仍有700戶人家。 新廣武城建於明洪武年間,位於雁門關北3公里處,緊傍長城而建,原有10公尺高的城牆,但如今僅存少數的遺跡。 廣武段的明長城是內長城,建於洪武七年,從廣武到忻州市代縣,全長10公里,沿線仍有很多的烽火台,保存情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