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幕後的那個政黨不但支持經費,抗爭活動的開支,都可以憑據請領,有「富有後台」,抗爭便無後顧之憂,有食物、有飲用水、入夜有毛毯,可避風遮雨的帳篷,當然,被推選為代表出面嗆聲的學生,也在後台人士的多方調教下,知道了反的是什麼,現在他們可是對反課綱頭頭是道,條條有歪理。
泡製了紅衛兵的蠻橫?
尤其,經過後台老板的調教後,學生代表們姿態拉高,就是那三點,退回、撤告、下台三項,其他都別談,面對教長吳思華的據理說明,聽都不聽,便武斷回以「破局」,姿態之高,大有「順我昌,逆我死」,給人們回想了當年毛澤東利用紅衛兵奪權時,紅衛兵們不就如此嗎?抗爭學生代表似乎泡製了紅衛兵的蠻橫。 這時,民進黨也登場了,那不正是「醜媳婦終要見公婆」,他們由立委們出馬,倡言召開臨時會,提議擱置課綱,綠營主張顯然和在教育部抗爭的高中生們,如出一轍,在相互輝映中原來老板出面了,他們才是「影武者」。
陷入意識型態之爭
這次的反課綱抗爭,綠營過去由大學生出面,這次都支持高中生「代打」,是否高中生初生之犢不畏虎,更好操弄,不得而知,但就事論事,他們在反的是那些?可以簡化為「台灣國」和當下的「中華民國」的兩種歷史觀的爭執,這當然是關係到歷史觀以及意識型態的看法不同,堅持互異,究意是誰對誰錯?實在很難找出一個正確答案。 因為,站在「台灣國」這一端的人和堅持「中華民國」法統不可被扭曲的一方,就是雙方各執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分明在各說各話,雙方不可能有交集,這就是當年綠營執政時課綱偏向「台灣意識」,如今藍營收回政權,又改為「中華民國」的看法,這種不同的改變,等於是藍、綠不同的對立,因此,長此下去,不可能有交集,學生們他們對歷史觀瞭解多少,值得存疑,但有後台政黨的操控,就不一樣了,「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親情反動值得國人省思
其實,學術界的超然人士對這個爭執,提出多元化主張,空間加大,納入不同意見,包容溝通並行,但很難,因為意識型態操作,這次藍營的課 綱,綠營打出學生抗爭,下一回綠營執政,不同課綱,藍營依樣畫葫蘆,也會抗爭,反正就是沒完沒了,但學生成為政治鬥爭工具,居然還有學生不幸犧牲寶貴生命,政治鬥爭的戰爭,怎麼不叫人慨嘆,世道人心,每況愈下,是非顛倒,黑白不分,令人難堪,尤其,倫理關係涉及親情的疏離,才是值得國人省思的。●林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