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真相完全揭開後,陳菊不能再硬拗,繼續裝無辜、推責任外硬要把江內閣也拖下水,果然,資料會說話,真相大白後,陳菊才以市府「橫的聯繫」有缺失,其實說穿了高雄市政府不僅僅是螺絲釘鬆了,根本就是嚴重的「落漆」,五星級市長竟然如此的弱不禁風,經不起檢驗,令人難以置信。
文件曝光真相大白
外界不免對市府如此的「前推後受」提出質疑,如果那些文件仍然被各局處束諸高閣,可能陳菊團隊會一直硬拗下去,藍營還是要飽受無的放矢的指控,老天有眼,真相還是揭開了,但叫人難以理解的是,這場氣爆造成的重大災害,只是由那四位官員辭職下台可了事?戲碼便要提早謝幕?
沒錯,管線與箱涵是罪魁禍首,但七月卅一日氣爆前三小時,災區已強烈出現化學臭味,從排水溝不斷噴出的白煙,正是氣爆前的一個凶兆,災區市民紛紛向市府、消防隊報案,而相關人員都能在最短時間內趕到現場處理,但從當天晚上八時多到十一時五十五分第一聲氣爆發生後,接著不斷的連環爆,在之前的三小時中認為是救災「黃金三小時」,市府人員包括消防局、環保局與勞工局,都在反覆摸索,深入研商,全都茫然不知如何是好,個個束手無策。
最後,還是環保署的人員趕到才找出原來是丙烯在作怪,但答案找出來了,已時我予,氣爆就造成,三十條人命因此喪失了,還造成三百多市民輕重傷,令人悲傷的是第一線救災消防人員有六人殉職。
官員的緊急應變付諸闕如
所謂的坐視「黃金時間」流失,究其因,完全曝露市府相關局處的缺少專業認知,環保局、勞工局都是主管環境等工安問題單位,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可惜,這些「吃官糧」的官員事到臨頭居然束手無策,平時的專業訓練都到那兒去了,氣爆後檢討才發現官員專業認知不足,事變前又不能防患未然,如果,當機立斷採取疏散、管制交通,相信災害可望降低到最小,但官員的緊急應變付諸闕如,責任已難以推卸。
可是,四位下台官員都是因為與「箱涵」以及「管線」扯上關係,都得下台,那麼在災變前負責的相關官員的疏失,缺少應變能力,坐視「黃金三小時」
流失,導致嚴重災害,這些官員難道沒責任,都可以置身事外,這是外界質疑,很難接受的。
外界不免對陳菊的用人之道,有所質疑,陳菊本人是外地來的,先從宜蘭到高雄擔任當時「空降」當選高雄市長的謝長廷的社會局長,經一番「漂白」,練就了一番工夫才投入市長選舉,在嚴格尺度下,她也是「空降」,她的對手楊秋興便以「過客」呼之而名,其實,以「過客」論,謝長廷就是最佳典範,他當年南下當選市長後,二個任期未到便因高升行政院長,從此和高雄市「不相往來」了。
因為氣爆下台的官員青一色是在地人,他們由基層步步高昇,卻在爬上了公務生涯高峰時在一場氣爆中而中斷,而市府高官中不乏高來高去,被陳菊重用的市長劉世芳、李永得因為過去在民進黨內「系出同流」,始終屹立不動,比較因缺少那種深厚「政治淵源」的下台官員,可真是「情何以堪」,如環保局長陳金德,又如勞工局長鍾孔炤在這場氣爆中,其實,工安事件不正是他們的主管業務嗎?但這二人都可「無事一身輕」。
固然,一切都是「箱涵」「管線」的錯,那四位官員就得下台,則反之坐失「黃金三小時」相關局處臨場疏失的責任是否也該一併追究?外界很好奇,是否「朝中有人好保官」呢?不得而知。
藍營讓市長「吃太好」
做為一市之長的陳菊又如何是好呢?一句「非常抱歉」便輕易走完「過場」?如此便宜行事?有責任的政治人物應該不會如此打馬虎眼吧!「政客」「政治家」的分別是,前者可矇混,後者要對得起自己良心,更得對支持她的市民負責,其中,是一念之差,陳菊認為是橫的聯繫不足,為知情不報而道歉,氣爆造成嚴重死傷,似乎留一手,並未面,也不認錯。
好奇的人士以為場景換一個,如果氣爆出現在藍營主政地方時,恐怕事情已鬧翻了天,綠營上下炮口一致罵翻了天,那有讓藍營市長「吃太好」的道理,早早下台,必定就沒完沒了,陳菊命運好,氣爆捅出驚人紕漏,支持度還居高不下,藍營人士給予相對「禮遇」,沒有人出手「趕盡殺絕」,裡裡外外,一片水波不驚,這就是為什麼她堅持不下台,向高雄市民謝罪,仍然「好官我自為之」的原因。●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