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病逝的屏東縣籍出身的前中華奧會主席張豐緒,他撒手人寰消息傳來,地方政界人士在感嘆人生無常之餘,對這位屏東地方政壇長年屹立不搖的二個對峙的地方派系中的張派,掌門人殞落後,派系將跟著消失,而另一個對立的林派,則因派系領導人前監察委員陳恒盛身體大不如前,已閉門不出,居家養病,張、林二派為此而走入歷史。
追憶過往,張、林二派在屏東縣各立山頭,各據一方,從歷屆縣長選舉,乃至縣議會正副議長改選,到水利會長與各級農會、鄉鎮市長及縣議員選舉,都是這二個對峙派系分庭抗禮,互別瞄頭,形成二派展現實力消長的「戰場」。
數十年來雙方僵持不下
屏東縣張、林二派在地方政壇稱得上源遠流長,與隔了高屏溪那一端的高雄縣,當年紅、白、黑三派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都是派系色彩濃厚的地方,有所不同的是,高雄縣三派鼎足三分,屏東縣則是二派對立,數十年來雙方僵持不下,在較早之前,更有二派往下延續到鄉鎮基層時,出現因派系不同,居民互不往來,更有不同派不通婚的奇異怪哉現象,地方派系之根深柢固,概見一斑。
屏東有二派,張派是由第一屆縣長張山鍾先生在當年選舉中和對手孔德興對決而衍生,但真正成為張派與林派的對立,則是稍後當縣長的張山鍾公子,也是剛剛病逝的張豐緒當選縣長後,派系才在他手中坐大,而林派後來凝聚派系實力則是在張豐緒之前連任兩屆縣長的林石城任內形成。
五十多年來的張、林二派在屏東二個對立派系,對後來屏東地方政局的影響,既使在威權時代的國民黨掌權時,對歷屆縣長選舉人選的首要考慮,便是顧及二派的平衡,過去,更有縣長如是張派,則議長由林派出任,相對的,水利會長為張派,林派當然主掌縣農會總幹事,這就是派系的平衡,誰也不可遺漏,一定面面俱到。
張派雖由首屆屏東縣長張山鍾在競選中因緣際會衍生,但真正讓派系成形坐大,則是隔了八年後由他的兒子張豐緒當選縣長後造成,而對立的林派成為一方之派,應是張山鍾縣長卸任後,顯示,成為派系介入地方政局比較張派為早,後來,林石城二任縣長屆滿,接棒的縣長人選李世昌即被列入林派陣營,但爭取連任的李世昌為張豐緒「橫刀」介入,取而代之,此時的張派已坐大了,足與林派分庭抗禮,實力且有超越。
陳恒盛與簡明景掌林派
林派則在老縣長林石城年歲老邁,由年輕一輩的陳恒盛與簡明景二個好搭擋接下派系運作大任,稱林石城為「精神掌門人,張派那一廂雖然在張豐緒二任縣長屆滿後,張派掌門人仍然由他一手掌控,後來,他在前總統蔣經國欽點下高升台北市長,政治前途看好,張派的聲勢顯已凌駕林派,但當年在屏東農田水利會長選舉時,張豐緒親自操盤,且勢在必得,但林派由僅任職土銀屏東分行襄理的陳恒盛運作,反而在實力難分軒輊的會長激戰中,力挺林派披掛上陣的龔文哲擊敗張派人選詹志道,這一仗,原來聲勢不如張派的林派,形勢大振,當年的陳恒盛因此而成為派系實際操盤人。
而林派另一位要角簡明景更在青果社崛起,當選省議員多屆後,因長於謀略,他折衝樽俎,調和鼎鼐,有過人的實力,因而突破省議會議長選舉向來由副議長扶正慣例,當選省議長,這時的他,已從地方派系的運作退居幕後,已居在國民黨權力核心,而一直扮演抬轎角色的陳恒盛獲提名競選屏東縣長,地方政界都看好他,因為,人們的印象是只要國民黨提名,即可當選,但意外發生了,因在省議會遭打壓的邱連輝挺身而出,擊敗陳恒盛而當選,成為第一位客籍人士當選縣長,也打破屏東縣長一向是國民黨人選囊中物的記錄。
兩派在府會形成平衡
陳恒盛以林派獲國民黨提名競選縣長失利,但在他之前而剛卸下縣長寶座的柯文福則是張派,是張豐緒傾力支持、照護,前任縣長是張派,國民黨稍後提林派的陳恒盛,在派系平衡中已面面俱到了,但陳恒盛的落選,地方人士檢討,認為張派扯後腿,明的支持陳恒盛,暗底裡卻支持黨外的邱連輝,當年那句「吃三按四無代誌」,流傳一時。
對競選縣長失利的陳恒盛相當氣憤,於是,在稍後的縣議長選舉中他為報當時的議長陳進興的暗中支持邱連輝一箭之仇,卻採取了「打著紅旗反紅旗」手法,抬出也是張派的郭廷才,動員林派在議會佔有半數席次的議員配合郭廷才本身掌控部份張派議員,終於把陳進興拉下議長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