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政府這些年來一直在強調要吸引外來投資,陳菊領導的市政團隊更宣稱要協助企業,發展高雄的經濟,但一些企業人士則私下埋怨,市政府不時打著樂捐名義,向企業界伸手要錢,行「不樂之捐」,業主表面樂於配合,但背後則怨聲載道,有人甚至以這跟「此路是我開」的強梁行徑,又有什麼差別,但卻是「人在屋簷下」,只好逆來順受了。
這股市府向企業界伸手要錢風氣,行之多年,市府聲稱是為了辦好活動,一切都是為了高雄市,而市庫拮据,由企業人士共襄盛舉,經由「捐款」之途,贊助活動順利推展,又有什麼不可以。
企業辛苦經營捉襟見肘
但所謂的「樂捐」,雖說「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因為,市府開口捐獻,數字越來越大,次數也越來越多,對辛苦經營企業的人士,又面對景氣不佳,企業經營艱困中,動輒七位數,乃至八位數的捐獻,深感壓力甚大,難免有些業界人士在陷入捉襟見肘下,只有自怨自艾。
據指出,市府這些年來動不動即找上企業主伸手拿錢,確實次數頻仍,已到了罄竹難書地步,如高雄世運會,又如高雄元宵燈會,黃色小鴨展覽,那一次不是直接以勸募名義,說的好聽是打著「贊助廠商」向廠商拿錢,在二○一二年舉行的高雄燈會,市政府本身編列的預算是三千四百萬元,但總經費支出則膨漲到近億元,也就是不足的三分之二經費即向企業主募款六千六百萬元,被「欽點」捐款的企業界,儘管不情願,卻得罪不起市府這個監督單位,只好忍氣吞聲,乖乖解囊,以為共襄盛舉。
而二○一三年九月舉辦的「亞太城市高峰會」,市府便向企業界獅子開大口,直接找上建築業主捐了二千三百多萬元,市府辦這次活動,各國人士對高市府的聊盡「地主之誼」,吃好住又好,末了又大包小包的帶走,在功德又圓滿後,對外宣稱高雄市因此打出了國際知度,但對忍痛樂捐經費的人士則有人有「肥了市府,瘦了廠商」的感嘆。
在地兩家企業主各捐一億買書
正在興建中的高雄市圖書總館,市府投入十多億元興建,現在則一面施工,一面動點子動到企業界,名義是「買書」,據瞭解,光是「買書」,在地兩家企業主便「慨捐了各一億元」,數字之大,叫人嘆為觀止。
至此,熟悉地方政商關係的人士便不免慨嘆,市府如此花起鈔票來,有如行雲流水,大肆揮霍,儘管陳菊團隊主政下的市府已舉債二千七百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債台高築」的縣市,卻仍然花錢用在不斷舉辦的活動上,原來,大家才恍然大悟,市府的「開源有道」,這個開拓財源的「金庫」是指向俯仰由人的企業界。
年底市長選舉的陳菊對手楊秋興,對企業界面臨太多的「不樂之捐」,當然有話要說,「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了,他在日前出書以「草根的力量」為名,大作中寫出他畢生獻身政治的心歷路程中,就強調「人在公門好修行」,堅持清廉自持,為地方發展全力以赴,尤其,在協助企業發展地方經濟中,絕對沒有對價關係,更不好為難廠商,而深入獲悉不少企業主拒受太多的不樂之捐,就感慨萬分。
他說:捐款固然是企業界回饋社會的途徑之一,是善盡社會責任的奉獻,但市政府本身是企業經營設廠發證的公權力機構,如挾環保權、勞工安全檢查權,乃至消防安全檢查權等權力在手,卻一手高舉鞭子,一手向企業募款,企業主當然敢怒不敢言,只有俯首稱臣,鈔票大把奉上罷了。
國營事業石化業埋怨多
楊秋興便以高市府這種形同不樂之捐的作為不可取,他指出,市庫空虛,市府卻不去「節流,而一心一意把「開源」目標指向企業界,在地企業主成了市府最佳「財源」,確實不妥當。
而進一步傳出消息,國營事業其實也是市府眼中的「肥羊」,二○一三年底新三輕將啟動營運,就有石化業在埋怨,市府已向他們簽下二億元回饋金的承諾,而且,選在石化廠取得操作許可前,而更叫人難以接受的是,市府更要求中油員工申請記名的「捷運卡」,而且更提出每個月搭乘捷運的總里程數應在二十萬公里以上,這種索求,形同予求予取的做法,市府固然是「生財」有道,但對當事人則是「取財無道」,已引起太多的怨言,而市府居然樂得繼續「開源,勸募得不亦樂乎。●宋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