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壇人士的看法是,葉壽山年輕有為,學養皆佳,但一任市長後卻缺少政通人和,和市代會失和,施政有阻力,也招來選戰阻力,其次是,多年來是國民黨在屏東市佔盡優勢的「眷區鐵票」,在老兵凋零,眷區不再保有原汁原味後,鐵票慢慢生鏽,而且,從過去四、五萬票逐漸掉落至目前一、二萬票,尤其,眷區改造後,鐵票更加有減不增,當年,王進士敗選縣長後,原與廖婉汝有默契,立委一戰將讓出屏東選區,但王反悔,堅持「柿子揀軟的吃」便是看重眷區鐵票,而從不分區立委下來後非回鄉選區域立委不可的曾永權,也看中了屏東市選區的眷區票源,和王進士爭執不下,但曾永權退讓,反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立法院副院長而總統府秘書長,再調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手握二0一四七合一大選兵符,官越做越大。
藍綠戰力拉近
其實,地方人士記憶猶在的是,歷屆縣長選戰,不論國民黨人選是贏,或是敗,都會在屏東市獲得比對手更多選票,當年,伍澤元對蘇貞昌那一次「經典戰役」,伍澤元以一萬二千多票擊敗強勁對手,便是在屏東市剛好贏了蘇貞昌一萬二千票,屏東市成為兩強高下「定一尊」的關鍵選區。
但葉壽山這一屆在屏東市以一千二百多票之微險勝,即使在本屆縣長選戰中為國民黨披掛上陣的周典論卻首度成為國民黨縣長人選輸在屏東市,從這二個戰役看,屏東市已不再是國民黨能予取予求,過去如「桌上取柑」的大好時光,已不復可見,為此,屏東市對國民黨長年優勢已一去不復還,未來雙方在屏東市的爭逐,已形成戰力相當,難分軒輊的地區,在這種情形下,就葉壽山二屆市長連任優勢,未來在市長選戰中,即使有所謂「內場贏三分」的潛在因素,但對國民黨提名人選究竟能發揮多少的加分作用,實在難說。
形勢比人強,國民黨要在屏東繼續取下政權,除了配合未來縣長選戰中雙方磨合能否極大化,尤以市長提名人選的妥適性,是否有大選區選戰經驗,個人選戰魅力的發揮,對戰力掌握的強度,都是必須有面面俱到的條件,當然,提名人選敲定後,由於屏東市是派系最淡化之地,儘管提名中難免一番激烈追逐,但人選決定了,純由選民經民調決定人選,就可以避免任何恩怨造成後遺症,這是國民黨人選有利所在。
綠三月底公佈提名人選
當然,對民進黨這一廂來說,邱、鍾在黨內提名之戰,如成為縣長提名角逐戰的延伸,則影響所及,可能對前者造成有利形勢,但不是絕對,因為,鍾佳濱擔任副縣長有曹啟鴻縣長領導施政團隊的力挺,實力不可輕忽,但兼任縣黨部主委的鍾佳濱未能在黨內提名機制,有所突破,實施由民調支持高下決定輸贏,顯見,邱名璋在黨部的關鍵性影響居於上風,有以致之。
但不管兩黨最後提名人選,內部爭逐激烈相持不下,仍然會在三月底最後提名人選非出爐不可,則從四月份起市長戰局便成為朝野兩黨對決局面,熟悉選局未來走向人士分析,國民黨人選確定後的後遺症,應可以單純化看,相對的民進黨方面受縣長提名雙雄爭逐激烈,衍生的後遺症,似乎比較複雜,但最後決定高下的主要因素,藍營過去掌握的「眷區鐵票」向心力的凝聚,以及鐵票日趨減少,對藍營爭取連霸都是造成關鍵影響。
就整個局勢觀察,屏東市似乎仍然是藍大於綠,但這種雙方差距落差已拉小了,這對綠營要在首善之地「翻盤」的一個契機,其次是雙方提名人選的個人條件,對中間選民的投票取向,人選的條件顯然大於「選黨」,在這種情形下,以眼前攤開於檯面雙方人選而言,就民進黨而言,在邱名璋與鍾佳濱的對比,雙方學養難分軒輊,鍾的優勢是問政經驗厚實,又有多年副縣長施政歷練,似乎優於較年輕的邱名璋,但鍾過去年少得志,待人處事強勢,人和較缺,邱則在這方面反佔上風,二人比對,優劣各半。
林亞 出身屏東市
而國民黨方面,五逐一,以問政經驗言,連任多屆立委的廖婉汝最佳,學養條件、參政服務、眼界、領域廣,都是優勢,但缺點是非出身屏東市,這才有縣議員林亞 在黨內民調居先原因,但缺失則是問政經驗,未來施政歷練,恐怕大有不如,其他人選如黃昌源、陳明順,乃至宋麗華則處在落後前二人局面,因此,未來在市長最後對決中高下之分,民進黨不論是由邱名璋出馬也好,鍾佳濱披掛上陣也罷,都是一時之選,而國民黨這一廂,一般以為廖婉汝出線,在與綠營人選單挑時,應具備最大的對抗潛力,林亞 如出馬,是否能擔起更大、更激烈的衝擊壓力,則有待觀察。●章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