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界關注的前民眾日報老板李哲朗打算創辦「民報」而東山再起計劃,已經胎死腹中,他之前更有創辦「玉山日報」重返報界,但都「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從玉山日報抬出前副總統呂秀蓮掛帥全力籌資,在國內國外到處奔波,因籌措困難,而告失敗,李哲朗以「壯志未酬」,不肯就此打住,仍然再接再厲,這一回,他抬出擁有諾貝爾獎頭銜的李遠哲以及身跨文藝、影視界頗吃得開的吳念真領銜衝刺,希望籌個四、五億,「民報」即可順利催生,結果,還是難如所願,足見,辦報打「名人牌」,還是行不通的,印證了名人是「金玉其表」,募款有落差。
玉山日報胎死腹中
從呂秀蓮具有前副總統的政治影響力,到一句「向下沉淪,向上提昇」,拉拔了陳水扁當選總統,前中央研究院長,又有諾貝爾獎頭銜的李遠哲,外加藝文影視兩棲通吃的吳念真的影響力,對一心一意東山再起的報人李哲朗,可說「好牌出盡」,以為有這些大咖名人光環四照下,當可事半功倍,但叫他難以置信的是,當年這些在政界,在學術領域「喊水會堅凍」的名人,竟然不管用,光芒盡失,完全發揮不了作用。
李哲朗原來打的如意算盤是,推出在反對黨陣營數一數二的政治人物,對他計劃籌辦新報,區區數億元,當可輕易到手,於是,一開始以「玉山日報」為招牌,更在千選萬選中看中了對辦報興趣很大的呂秀蓮合作,李自認辦報高手,當年賣掉民眾日報仍主客觀條件不利因素,但手中失去了一份可褒貶政事、批評政局,乃至吹捧政治人物的報紙後,才感受到社會冷暖,如脫掉了一層老虎皮後,卻動輒得咎,很難走出去,「再度劉朗」的野心,促使他決定東山再起的計劃。
而呂秀蓮任期屆滿下台後,雖然仍有副總統優異待遇,但人不在台上,對外發言已無當年一言九鼎,備受重視,影響力大減,因此,辦一份可作為發言平台運作媒體,正是時候,因此,李哲朗出面出了辦報點子,正合呂秀蓮胃口,雙方一拍即合。
呂秀蓮出馬也募不到錢
於是,玉山日報籌備工作很快推動,甚至,報社重要人事都內定了,李為擔任社長要職,開出自籌三千萬配合,目標為四億以上,由呂出面在李等籌備人士協助下接手募集,由於新報格局有限,顯是受初期資金有限影響,雖然,籌募目標不大,在國內向工商界籌措時,大都以意願不高婉拒,基於捧場樂於資助也是盞盞之數,相當有限。
為此,呂秀蓮單槍匹馬遠赴重洋,到華僑最多,具有標竿作用的美國東西部進行勸募,但這一趟,副總統的影響力或其辦報說服力是否不足,不得而知,收穫遠不如預期,經過半年多奔波,距目標金額落差大,呂秀蓮於是提出折衷方案,先辦週報後,再視情況再辦日報,「玉山週報」便在這個等而次之的改變下匆匆推出,對日報變為週報,李哲朗以和他的初衷背離,第一個退出。
也許生不逢辰,也可能是報業市場不佳,玉山週報出刊後,並未如預期一炮而響,引起各方迴響,因此,發行與廣告業績皆打不開,維持一年多,以停刊收場。
李仍然不死心
李哲朗東山再起的計劃失敗,但他仍然不信邪,在他前鎮經營的「南鎮瓦斯公司」內,他還是不時在作辦報的構思,不時召集當年民眾的五、六位一級主管密商,辦報計劃不斷提出,但參與計劃少數人士中有人已看出終究落得個「只聽人下樓梯,卻不見人下來」收場,完全在「紙上談兵」,幾位舊屬雖然指望不大,但仍然不死心。